站长学院 http://buymuban.com/knowledge/ zh-cn Rss Generator By eycms 3.2.3 biz 响应式网站适合做优化吗? http://buymuban.com/k2/69.html
响应式网站相对非响应式网站的加载耗时,一般都会延长1-2秒,在2g、3g网络情况下更严重。而google统计的数据是加载时间每延长0.4秒就会有0.59%的用户流失,电商类代表亚马逊则表示每延长0.1秒就会有1%的用户流失,资讯门户类的雅虎则是每延长0.4秒就会流失5-9%的用户。所以你的响应式网站每天流失了多少用户。4.响应式对于ie6,7,8浏览器简直是悲剧。响应式或者自适应方案里,运用了很多html5新特性,而这些新特性只有高级的现代浏览器才支持,而在ie6,7,8来说几乎是看不了的,甚至在ie9,10的表现也只是差强人意。从cnzz数据中心统计的国内浏览器使用率来看,ie占比高达36.29%。请问你能承受36.29%的用户流失吗?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分开建设电脑端和移动端网站。专门建设一个移动版的网站才是可行的法则,这样才能更灵活,提供更专业、更优的移动体验和个性化、多样化的设计。

]]>
怎么解决这些网站SEO问题? http://buymuban.com/ks2-2/68.html 没有排名:通过对网站进行seo优化,将您指定的关键词优化到百度第一页,从而带来直接客户的访问!
排名不稳定:
关键词排名不稳定,是因为seo工作做得不到位,很多seo工作者为了快速见效,使用一些激进的方法去提升排名,这样就容易导致网站排名不稳定,甚至降权被k!
流量太少:
seo不是随便拿个关键词去做排名就有用,选择什么关键词做排名,做多少个,这些都关系到是否能够带来直接的潜在客户访问,所以seo执行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关键词分析与价值判断。]]>
尚睿德创网代理加盟合作事项 http://buymuban.com/k1-1/65.html ①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个人或企业单位
②可以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与咨询服务
③应当拥有固定的服务场所
④具有比较丰富的互联网络技术经验与从业背景
⑤具有便利的上网通讯条件及必要的设备]]>
你对商业模式真的了解吗? http://buymuban.com/k1-1/53.html 今天谈的是一个toc的商业模式在运营上需要经过哪些个环节?我们在运作企业时有哪些环节因为没走好,而造成盈利不畅?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商业运作流程包括引流、转化、消费、反馈、留存等5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跟进分析和改善措施,流程无误,没有漏洞,基本上理论模型就没有问题。
我们以一个家政公司的商业模式为例,详细解构从交易结构到它的商业运作流程具体是怎样运转的。
从上面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到,在这个交易链条中有5个交易主体:第三方合作商、家政平台(背后是家政公司)、家政经纪人(可以是家政公司内部人员,也可以是与家政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家政保姆和雇主。其中最核心的主体是家政保姆,其他4个交易主体的需求均由家政保姆劳务输出的方式获得实现和满足。反过来,家政保姆的需求又依赖家政平台和家政经纪人的包装和对接。第三方合作商又可以实现家政平台服务内容的丰富及帮助雇主对满足需求的提升。由此,5个交易主体在需求上相互依存又交叉制约,从而构成一个稳固的交易结构。]]>
淘宝客服技巧分享 有效提高店铺转化率 http://buymuban.com/k4/28.html 其实客服的对整个店铺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产品的销量和转化率都与客服息息相关,今天在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淘宝客服技巧。
第一点:“嗯,哦,额”!
在很客户聊天中,多次出现回答“嗯,哦额”我建议同一个客户不要出现3次回答这以上3个字。客户会觉得你对他的问的问题,有点厌倦。怎么说客户不明白再会去咨询你,你懂网购程序懂产品的相关信息,未必别人也懂~耐心是重要的。所以各位在考核客服的能力,耐力,能否做到事事都“忍”是最重要的~(在招聘可以处处刁难中,同时也可以看招聘客服中的耐力及能力解决事情的。)你回答“明白清楚知道”比“嗯哦”相信会更好,更加亲切点。
第二点:客户议价
大部分的客服看到议价的信息,一口气回答“亲对不起,我们这边价格是最底的呢而且...”“我们的质量是最好的...”“优惠价...”百分之80以上的客户心理想“废话”“切”“不回复”等待客户的回头拉客。客服回答的信息没有错,网购产品不议价,但是你不能太过于直接拒绝。拒绝别人你可以挠个圈来拒绝,这样的不伤害客户的心理心情。网购百分之50左右的妇女大部分都会议价,有些妇女天生买东西都要议价,不能议价他不买,或者很你还懂玩心理战。]]>
从5个维度分析做一个月入2万社群的50条清单。深度实战干货 http://buymuban.com/k3/770.html 从5个维度分析:做一个月入2万社群的50条清单。(深度实战干货)从5个维度分析:做一个月入2万社群的50条清单。(深度实战干货)

这是 谦行公子 第 109 篇原创文章

共:4626字  预计需要:12分钟

 

今年社群特别火,人人都想通过社群运营变现。但是社群并不好做,毫不夸张地说,想做好一个社群并不比做好一家公司简单。很多人只是建群初期很活跃到后期逐渐开始没落,因为社群运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体系化工程,并不是发个红包丢个链接做个分享就能搞定的,没有一个好的运营系统的社群注定活不长久。

有些人掌握了社群运营的方法论,做的很好,口碑金钱双丰收,单靠社群一年就能赚个几百万。业内典型的有:知识IP大本营、Scalers成长会、混沌研习社、十点读书会、大熊会、亦仁生财有术等。他们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社群运营系统。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照搬。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普通人如何从0到1组建自己的社群,并且把我4年来的社群运营经验分享出来列出清单。每一条都是从实战中凝练出来的,不一定都有用,但一定有参考价值。总共分为内容、工具、人员、技巧、思维5大篇章50条。希望看完了,能对你有所启发。

◆ ◆ ◆◆ ◆ 

 内容篇 

1.社群必须要有持续稳定的内容输出,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社群一旦没有了内容,将成了一个空壳子,做不长久。

2.社群内容的传播效果:文字>图片>视频>语音>H5链接>文章链接>文件>网盘链接。所以不要动不动甩一大堆的文件和网盘链接然后一句话都不说,说的好听就叫福利,说的不好听,就是群骚扰信息。

3.作为群主,要以身作则,输出持续性的符合社群定位的有价值的内容。这至少会让群友觉得你是在用心做事,不是割韭菜,敷衍大家。哪怕最终出来的效果不好,至少你做到了应该做的,就不会砸了口碑。

4.社群输出的内容风格要符合你社群的定位。和定位不符的,哪怕价值再高,也是不应该存在的。(比如营销群里发瑜伽教程)

5.要想让社群产生深度的高价值讨论内容,最好由一个人组织来进行小范围讨论。他带头说出一些比较深度的思考,后面的才会接着发表观点。如果带头进行调侃或者戏谑的话,后面的观点也会比较肤浅。

6.内容舆论的引导很重要,关乎国家大义的事情在群内最好不要讨论。于人于己于群都没有好处。

7.控制内容“价值比率”,降低欢迎大佬以及表情包出现的次数,是一个高价值社群应该有的姿态。你能做的是带头进入深度话题讨论,积极调动群友的积极性。

8.社群里应该需要一些“看似无用”的内容。比如早安晚安的问候,欢迎大佬的互捧,对某人的调侃……这些都是社群里的下酒菜,有了它们,才能凸显高价值信息的重要性。

9.社群信息每天超过1000条,大有可能是表情包在肆虐。信息多不代表有价值内容多。群主需要有意识地深挖一个主题带头讨论,也需要控制社群内容产出节奏。平衡每天的内容,控制内容高潮和低谷产出点。

10.搬运其它社群内容务必注意标明来源。自己分享内容尽量原创,适时语音分享。让群友感受到稀缺感和获得感。

11.每天固定时间点可以整理出当日群聊的内容精华,可以降低群友的爬楼难度,提升社群的价值感。可以是合并转发内容的形式,也可以单独编辑文本。

 工具篇 

1.社群管理工具“小U管家”、“微友助手”均可以设置欢迎语、关键词自动回复、智能聊天、定时提醒、智能踢人等功能。非常方便,让社群智能化。

2.可以利用小程序“群勾搭”来实现群好友的自我介绍接龙并互相链接。由于非常直观的可以看到所有群友的信息,体验比直接在群内接龙要友好很多。

3.在举办社群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小程序“抽奖助手”来完成抽奖。当然也可以使用“礼物说”小程序直接送。

4.当你想在群内进行语音分享,又想语音长期保存的时候,你可以使用“微软听听文档”小程序。

5.群内有重大的事件公布,但是又想把这些事件全部都自动归档的话,可以使用“群里有事”小程序。

6.可以利用小程序“忆年共享相册”来实现群相册的搭建和共享。

7.群发带链接的文段,可以使用“WeTooL”的群发功能实现。WeTooL还可以实现关键词拉群、踢私加好友、群成员去重、群邀请统计等实用功能。而且免费!

8.社群线下活动可以使用“微现场”完成互动上墙抽奖等功能。

9.社群裂变涨粉工具:爆汁裂变、建群宝、星耀任务宝、乙店任务宝。

10.想在一群讲课多群直播可以使用“一起学堂”。(支持上万个微信群内实时转播文字、语音、图片、链接、小程序、小视频等)

11.知识星球——社群高价值内容沉淀的社区。当然建议做社群的可以配合知识星球进行运营。星球可以汇聚核心粉丝以及积累内容。

12.想在社群内通过打卡来提升活跃度的推荐小打卡和鲸打卡,其中鲸打卡可以进行深度定制。

 

 人员篇 

1.个人类社群一定得有一个灵魂的核心人物,这个人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个人应该是一个信仰的存在,群友大多数因为对他认可而聚焦在一起。

2.可以找一些大咖来为自己的社群站台,提升社群的总体价值和群员的获得感。最好的方法是免费邀请他们入驻。当然,前提是你自己私下里要和这些大咖有一点的链接,并且注意不要让大咖的风头盖过了自己,毕竟这是自己的地盘。

3.社群里总有一些人整天聊天吹水,也不发表一点有价值的信息,这并不是坏事。社群需要一些活跃气氛的人,需要一点特色和不同。

4.社群人员组成应该符合“二八定律”。20%的大咖和80%的普通吃瓜群众。其中20%的大咖中又有20%的头部大咖。这样的结构让大咖有成就感,让群众有追求感。

5.社群里面人员性格应该多样性,不能因为追求纯净就把所谓的“老司机”拒之门外。大家都是成年人,适当的“互相调戏”以及“撩”可以提升群员参与度。让社群接地气,充满人情味儿。

6.建立社群核心运营团队很重要,你可以从经常冒泡的一些人里面进行挑选。然后多给他们一点成就感以及获得感,一些简单繁琐的事情可以交给助理。当然,你不能无限消费他对你的崇拜。你要了解他的需求,适当的去满足他。

7.记住经常冒泡的群友,适时的私聊增加情谊,让他们知道你在关注Ta。也要记住那些以前冒泡后来不冒泡的群友,私下询问缘由熟络感情,巩固你社群的“核心粉丝群”。这将有助于你举行活动以及利用社群来搞事情。

8.尽量扶持一些有独特标签的群友,让有一定能量的小咖可以吸引群里的一些粉丝簇拥。从大家都围着你转变成大家围着大家转,形成稳定的恒星结构。(恒星结构:群主是恒星 小咖是行星 群众是卫星)

9.适时组织群内大咖联盟的线下聚会,让他们彼此认识和链接业务。这样之后你和各位大咖的关系就由于“人脉蜂窝”的存在变得更加高效、亲密。(人脉蜂窝理论:当与你有关系的人们互相也有关系后,你的人脉维系变得更加高效直接和简单。)

10.线上聊10000句,抵不上线下见一次,抓住一切机会组织群友线下沙龙。这会让你社群的凝聚力快速上升。

 

 技巧篇 

1.群内发重要事情通告的时候最好发三遍(当然,通告不能过长),然后再配一个红包。这样一来基本上最大概率降低了群友漏看消息的可能性。

2.当某一个比较活跃的群友生日时,可以集中在群里为她祝贺。一来增加群友的幸福感,二来让其他群友感受下社群的温度。

3.某一个群友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奖项,可以在群里公开夸赞。让大家觉得群里牛人辈出,提升群友对群的价值感。

4.在某次重大分享开始前可以通过该群前缀或者后缀进行宣传。比如群前缀加上“今晚8:00群内分享”,这样非常简单直观。

5.注重群友的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和归属感。进群需要设置仪式,平时积极发动群友参与。逢年过节搞点有温度的活动,提升群友的归属感。

6.在公布大事件时候,可以提前半天预热。比如晚上有事公布,可以下午就在群里发信息“今晚8:00群里有事”,并配一个红包。这样的话可以最大程度的触达所有用户,避免晚上公布消息没有多少人回应的尴尬。

7.在终止某件事情讨论时,或者达到每一个目的时,可以私下找一些“托”,让他们配合你完成社群运营和气氛制造的工作。

 

 思维篇 

1.不要等,有了想法就立即做,社群运营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等你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好了,市场已经变了。

2.建立自己的社群之前,可以先加入几个优质的付费社群来体验。体验后可以针对每个群写一份运营报告,然后把这些社群都用到的一些运营方式技巧用到你的社群,其他的可以AB测试,在实践中调整优化!

3.免费社群可以用来积累经验,但是不建议长期做。社群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和金钱成本,没有一定的回报作为支撑,你很难靠信仰去坚持。

4.不要建群时候一腔热血,过段时间就冷了。你要对你的用户负责,特别是付费用户。用户付费了,是来买你的服务的,而不是交智商税的。如果你建立一个社群,没有用心把它运营好,死了,你再想建第二个基本上不可能。这是自砸口碑自毁品牌的做法。

5.如果一个社群五天内都没人冒泡的话,可以判定是死了。所以作为群主的你,哪怕再忙,也要在群里和大家聊聊天。不要等你忙过来回过头看,群里已经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红包都没人领了……

6.(社群运营的坑)不要被社群给运营了。很多新人在建立社群的时候,生怕服务不好大家,一天24小时在线。然后耽误了自己原本有的工作,得不偿失。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大家觉得你的服务很廉价,安排好固定的时间。做好你该做的即可,他们可能只是交了几十块钱而已,还没成为你的上帝,不要为了他们而丧失了自己的生活。

7.社群说白了是一个长期的服务。你要做好长期服务一大帮人的心理准备。你必须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深耕,持续的输出。让自己变得厉害一点,再厉害一点。这样的话,你就能够更加自如的面对社群里面的好几百号人的提问以及夸捧了。

8.做社群的目的可以是赚钱,但如果只是赚钱,你的方向就歪了。社群本质还是把一群“同频”的人圈在一起去交流学习,顺便产生链接。所以,千万不要忘了初衷!要经常性的刻意让大家进行链接。

9.社群的玩法是多变的,千万不要局限在原有的“套子”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作为群主,要积极接受新的理念、工具,丰富更新社群的玩法,让社群的价值最大化。千万不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哪怕你的社群运营逻辑和玩法在当下是OK的,但是人在变,外界环境在变,及时作出更新迭代才能更加长久!

10.要用一个创业者的心态,去面对社群运营过程中所有的挑战。积极行动,勇于试错!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你用没用心,用户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想把它做好,就得投入心血和时间。

◆  ◆  ◆◆ ◆

以上就是我在4年社群运营生涯上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各位想做社群和正在做社群的你有一点参考意义。社群运营说到底还是“人”的运营,抛弃所有的套路技巧,拿出一颗真心对待群里的每个人,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于社交的需求仅次于生理、安全,社群是社交关系连接下的产物,人们需要在人与人的连接关系中找到归属感。社群对于人们的意义比你想象的大,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如果我的这些拙见能让市面上好社群多一点,垃圾群少一点。那么,也不枉我一番心血。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没打算做点什么,那么我的文字将对你毫无用处。

以上。

在评论区分享下“你的社群运营心得”。

公子会选取3个最走心的,送出公子自媒体课程+知识星球年卡

 

//

以上,希望对你有用。

我是谦行公子,4年自媒体人,颜值与才华并重就是体重比较轻的95后新媒体研究者,欢迎来撩~

从5个维度分析:做一个月入2万社群的50条清单。(深度实战干货) ©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每一个新媒体人

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从5个维度分析:做一个月入2万社群的50条清单。(深度实战干货) © 2018「梦行有谦工作室」

始发于简书:谦行公子

]]>
2个月从生物专业转行到互联网运营,我都经历了什么? http://buymuban.com/k3/769.html 2个月从生物专业转行到互联网运营,我都经历了什么?2个月从生物专业转行到互联网运营,我都经历了什么?

14年毕业,工作了将近4年,加上2次实习,做过4份工作。目前已转行做第5份工作,经过2个月学习,入职互联网运营岗位,主要负责数据运营和文案。

本文目录

⒈我的血泪工作史

⒉我为什么要转行

⒊迷茫,转行去哪里

⒋零基础小白,如何转行

⒌小结

 

1、我的血泪工作史

坐标苏州,14年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毕业,与生物和食品都能扯上点关系。大部分同学已转行,而我在食品企业工作了三年半。

1.1第一份实习:事业单位检测机构

这是我的第一个正式的实习单位,我曾经在一个检测类的事业单位里实习,我的工作内容是用气相色谱仪做实验测农药残留。这边工作超级悠闲的,前辈交代完工作就回办公室逛逛淘宝,看看电视剧。

我想,假如我在这里工作十年,会不会提前拿着保温杯,泡着枸杞,开始养生。

不过单位的伙食是真的好,我最难忘的就是食堂的红烧肉了,20块餐标比自己在学校吃个6块钱的午餐好太多。

说实在的, 我是那种在事业单位混不开的人,于是我排除了事业单位。

1.2第二份实习:民营养殖业公司

这家单位是大四实习时学校分配的,美籍华人博士创业养鲥鱼,单位加我5个人,除了老板和老板娘,还有一个会计和本地的烧饭阿姨。平时就喂鱼,洗水池以及挖鱼池的污泥,公司除了包吃包住,每天16块钱补贴。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结果两个月实习没结束我就提前跑了。

2个月从生物专业转行到互联网运营,我都经历了什么? ▲清理鱼池污泥

于是我排除了民营单位,一定要去外企大公司。

 

1.3第一份工作:某世界500强奶粉制造企业

职位:生产部助理技术员

月薪:3k

上班时间:三班倒

14年毕业季,兵荒马乱,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在毕业前落实了工作。而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对社会上的行业和职位没什么认知的我来说,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当时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我,心里非常慌。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于是病急乱投医,随便找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工作,一则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二则学校告诉我“先就业再择业”,其实我非常不认同学校这个观点,还在自己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毕业后才懂得的9条道理》阐述过这一点。

于是,毕业后来到了这家500强食品公司的生产部当工人,小白总得从基层干起。当时对自己有一个模糊的定位,下基层学会技术,以后走技术管理路线。

2个月从生物专业转行到互联网运营,我都经历了什么? ▲车间设备

车间里工作环境非常糟糕,噪声在85分贝以上,必须带耳罩保护听力,还有粉尘爆炸的风险。

在车间投过料,每天投5吨的量,每一袋原料25kg,每天投200包原料。

另一方面上班时间是三班制,一周换一次。上夜班的时间是晚上23:00到早上07:00,如果有操作工请假的话,我需要从前一天晚上7点开始加班,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7点,连续工作12个小时。

你能体会站着都能睡着的感觉吗?如果上早班的话,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乘厂车去上7点钟的班。

上倒班的工作后果是,生物钟被严重打乱。最严重的时候,在国庆假期里好几个晚上都无法入睡。

工作1年又3个月后(天啊撸,竟然待了这么久),唯一支撑我坚持下来的是,未来做技术管理。

在这儿工作一年的时间也做了很多努力,优化过工艺,分析解决了不少问题。然而这对我来说,机会成本太高了。等我升到经理的时候,可能身体和身心都坚持不住了,感觉这是在用生命上班。

 

1.4第二份工作:外资企业食品添加剂行业

职位:质量保证工程师

月薪:5.5k

上班时间:正常上班时间

15年11月,仍然没想好要做什么,只想离开原来那家公司。于是我又入职了一家传统企业,岗位是质量保证工程师(QA)。

日常工作就是检查工友们是否按照SOP操作,现场卫生是否干净。进阶一点就是组织现场改善,车间问题调查,虫害管理。另外还处理供应商投诉和客户问卷调查,以及产品放行。

坦白的说,车间现场管理是一份定位比较尴尬的工作,费力不讨好,就算大家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生产合格产品,然而现实中能理解你的人很少。

我的领导工作能力很强,待我也不错。但我想到也许自己10年后,也当上了质量经理,做着我们领导正在做的事情,我心里是非常抗拒的,无论多么努力,你心里的选择是最真实的。

2017年3月份的时候,我和在帝都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联系,他比我晚毕业一年(15年毕业),一方面工资是我的好几倍,另一方面,工作也更有挑战、更有意思。

在这个时候,转行就在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我想尝试通过转行,改变自己对目前工作的抗拒,于是就在百度和知乎寻找答案,如何才能转行进互联网公司工作,找了几天发现都要付高额学费报班学习写代码,我瞬间被吓退缩了,继续混日子。

转而又继续麻痹自己,是不是自己对目前工作研究得还不深入,没有发现自己目前工作更大的价值?现在回头思考自己的想法,确实也挺傻的。

 

 

2、我为什么转行

在传统行业工作的这几年,工作地点远在城市郊区,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这样的行业存在以下问题:

1)工作环境比较糟糕,工厂相对闭塞,我也不喜欢和车间设备打交道;

2)圈子特别小,无法接触到更多的人和知识;

3)学习缓慢,晋升缓慢;

4)薪资跟不上物价,买不起车,买不起房;

5)大部分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差,工业园里很多企业倒闭或裁员;

6)最糟糕的是,你想改变和提升自己,没有思维的引路人。

 

 

3、转行到什么行业

3.1裸辞+换城市

还有另一件事,关于城市选择。

2017年8月,我和谈了5年的女朋友结婚了。没想到吧,我这样的车间工人竟然不是单身狗!我和老婆是上大学认识的,感谢她对我不离不弃。

我们当时打算在苏州买个小户型,但是手里并没有多少存款,苏州平均2万多每平米,都是农村出身的我们远不能负担。同时我和双方家人商量,他们都建议我回到成都找工作,毕竟成都还是省会城市。

既然在两个地方都有很大的压力,为什么不选择更近的城市打拼呢?

综合考虑后,我们决定回成都。但我们决定等2017年12月拿了十三薪和年终奖再走,不能跟钱过意不去,虽然没有多少钱。同时离职前也休了婚假去了泰国。

3.2转行去哪里的纠结

程序员、产品经理、医药代表?

之前想要转行做程序员,结果不了了之。

2017年9月,我一个很好的初中朋友在深圳做产品经理,让我很羡慕。本科也读的生物技术,跨专业考了计算机专业。我跟他聊了很久,问他互联网公司的种种,有什么我能做的工作,心里非常兴奋。

你以为转机来了,我要转行做产品经理了?NO,好事多磨。有几个现实问题摆在我面前,是不是要转行?转行去哪里?怎么执行?这些都是问题。

那段时间正在犹豫之际,我和另一个做了几年医药代表的朋友聊工作,比起转行去互联网,有生物背景去做医药代表看起来更容易。于是我停止了转行去互联网这条路,直到2018年1月底,我一直都在投递医药代表岗位。

我自己投递了不少职位,我身边有一些做销售的朋友,也帮我介绍了相应职位。

然而结果是全部都失败了。

工厂三年多的工作经历,对想要转行的我来说,帮助真的太小了,甚至起反作用,他们不愿意招一个只有无关工作经验的人,甚至应届生都比我有竞争力,至少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

转行去做医药代表失败后,我的心情跌倒谷底。其实我也调查过目前医改政策,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如果国家不痛下决心整改药品整条价值链,未来医药代表的就业前景我还是很担忧。

 

3.3定位:互联网市场运营

痛定思痛,路还是要往前走。于是,我曾经想要入职互联网企业的想法又出现在我脑海里,我这次是下定决心要转行到互联网行业!

今年2月初,我疯狂地在网上收集相关信息。

互联网公司有哪些岗位,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如何,适不适合自己呢?

找了很久,技术岗和产品岗入职门槛相对较高,后来找到一个切入点,互联网市场运营,门槛相对更低,现在很多业务都是线上获取流量进行转化,这涉及到营销和运营,非常有前景。我不打算学写代码搞软件开发,和大学学了四年的科班码农竞争,胜算会低很多。

另外,你也可以去招聘网站上查看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里面的必备技能是什么,你是否愿意去学习或者说是否愿意将来把这些当工作,帮助自己判断。

4、零基础小白,如何转行互联网

重点是零基础怎么入行呢?

我不能告诉面试官,虽然自己在工厂里搬了几年的砖,我有决心并对互联网行业满腔热血,给我个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干,那可能会死得很惨。

4.1学习互联网市场运营知识和积累实操经验,具备转行资质

首先肯定需要充电,因为我对互联网市场运营一无所知。

这时两条路摆在我面前,找免费资源还是付费学习?还记得我去年想转行学习免费资源,最后效果不好,转行就被搁浅。因此我放弃了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希望系统性学习。我在知乎找了不少答案,最先接触到的也是我目前学习的网站。

它不仅教会零基础的我互联网市场运营知识,还帮我两个月转行成功。你需要知道的是,你是否真的要转行,并且花好几千的学费去投资自己。

2月3号开始自学,直到4月9号就找到了新工作,前后差不多2个月时间。

我最先是在知乎了解到暖石,然后因为社区里的转行帖子被种草,暖石口碑营销做得好吧,这也是一个循环,产品解决了用户需求,用户才愿意在社区生产内容。

看了几节试听课,第二天就报名了,报名后老师打电话来了,了解了一些需求,对学习做了一些指导,对裸辞的我也提了点建议。裸辞的我压力确实比较大,中途都打算找份兼职,最后扛到了找工作。裸辞是一把双刃剑,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

报名后每天都在看课程,裸辞在家时间比较宽裕。一直刷课到春节,正月初一晚上都还在交文案课作业。

2个月从生物专业转行到互联网运营,我都经历了什么? ▲初一晚上提交的文案作业

春节休息了一个多星期,从2月底开始,一直刷课做实操到3月20号。学到制作简历,我就具备转行资质了,因为我系统学习了营销和运营知识,同时做了大量实操练习。

4.2根据岗位要求写简历,获得面试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找100份工作,可能都是用的同一份简历,HR不理你太正常了,学会针对岗位要求制作简历,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4.3掌握面试技巧并制作面试作品,顺利通过面试

关于面试技巧,准备面试问题的答案,特别是掌握STAR法则去回答问题,让你的回答思路清晰,逻辑性更强。

关于面试作品,我只说一点,研究出的结论可以落地操作,避免泛泛而谈。

我选择入职的公司的面试过程:当天带了电脑介绍面试作品,共面试了3轮:HR,用人领导和部门大领导。

HR这关比较好过,有互联网思维和实操经验,带了面试作品更是亮瞎HR的眼。

用人部门领导比较关注综合能力,喜欢聊做事方法和价值观,你可以根据STAR法则回答问题。

三轮面试结束,第二天就收到了入职邀约电话。

入职后,我的直接领导对我说,同意招聘我进公司,其实自己做这个决定也有很大阻碍,毕竟有经验和没经验还是两码事。

录取我的原因有两点:

1)肯花时间去研究公司和岗位,并做面试作品,这种认真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很打动他;

2)他认可我这个人,理工科211学校,很努力学习,也很有钻研精神,打定主意要转行。

入职一周时部门还在招人,领导把有互联网渠道经验的人也拒绝了,说没有我们产品行业的经验。听得让我觉得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有一份面试作品能为你加分不少。另外,和这个公司领导也能对上眼,去了好几个公司面试,从确认眼神那刻起,就知道不是彼此对的人。

4.4 勾搭过52个公司HR or Boss

我找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勾搭过52个公司,投递过14份简历,获得了6次面试机会,去了4家公司面试,做了3份面试作品,获得2家公司offer。

其中一家是乙方公司,乙方公司做事情比较被动,我选择了另一家传统企业大公司,内部二次创业做互联网项目,目前产品已经上线,相当于这也是从0到1到过程。

虽然目前这家单位不是最好的,但对我来说工作内容更有价值。营销策划涉及营销思维,销售页文案写作,新媒体运营,商城数据运营等等,能学到让自己未来更值钱的知识。

5、帮助你梳理的8条小结

①想清楚为什么要转行?面试必问题目

我如果不转行,继续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里工作,这里有太多的年轻人做着操作工,有可能就是一辈子。这句话是我写文章用的,面试时你可以介绍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不适合不喜欢做原来的工作,让你浑身不自在,最好不要讲枯燥没意思等负能量的话。说不清楚的话,面试官非常怀疑你的动机,担心你会不会又回到原来的行业。

②为什么转行互联网?

成长速度快,行业机会多,薪资水平较高,行业天花板高。你可以根据你的理解,串成面试时的话术。

③如果想要转行,不要打嘴炮,用结果来证明

我见过太多人,包括我自己,常说要转行,去年在说,今天还在原来的岗位。转行的过程必然困难,当你感受到困难的时候,就是你正在进步的时候。

④坚定你的选择

到今天,在5线城市的岳父母都认为做公务员很好,老师、公务员和医生是最理想的岗位,我认为站在他们角度思考,确实没错,关键是你想要什么?

⑤心态调整

这几个月的心情时好时坏,高兴是因为跳出舒适区学到新知识,而心态差是因为裸辞没有工作的焦虑感。裸辞的心态是非常容易炸的,你要想清楚裸辞的风险。

⑥转行不能硬着陆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做非常多的准备,而且最好转行前后的业务有一点相关,如果你曾经是培训机构老师,转行做互联网在线教育业务,就会更容易。

⑦转行有风险,冲动需谨慎

有两个暖石学员加过我,学到中途就停止了,都说前期没想好,不想做运营了,一个要继续做食品,一个要去做销售。

莫冲动,多考察。

⑧最后一点

你现在远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实力。

转行只是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勉!

 

本文作者——暖石学员–邓小超

原文发表于暖石网社区

邓小超童鞋的转行路径大致分为3步:

第一步:找到方向,确定要转行的岗位

第二步:学习技能,武装自己

第三步:挑选公司,制作简历和面试作品勾搭目标公司

每一步具体需要如何努力,如何把时间花在对的地方,你可以在评论区领取一份零基础运营实用学习资料包找到答案。

始发于简书:暖石网

]]>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http://buymuban.com/k3/768.html

本文作者在体验产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后,通过数据优化产品和运营策略分析, 且分享其对产品Redesign的思路,enjoy~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本文目录如下:

1. 产品介绍

1.1产品简介

1.2产品功能

1.2.1自定义看板

1.2.2全面应用分析

1.2.3广告监测

1.2.4开发组件

1.3产品优势

1.3.1多平台部署

1.3.2精细分析

1.3.3低耗稳定

2. 通过数据优化产品和运营策略

2.1数据优化产品.

2.1.1多多记账产品架构与分析

2.1.2多多记账数据接入与分析

2.1.3数据埋点与创新设计思考

2.1.4设计方案可行性实践

2.2数据优化运营策略

2.2.1多多记账运营策略分析

2.2.2多多记账数据接入与分析

2.2.3营销数据与创新设计思考

2.2.4设计方案可行性实践

3. 产品Redesign

3.1更傻瓜式的体验

3.1.1数据分析的模型准备

3.1.2看板数据存在的缺陷

3.1.3看板数据方案升级

3.1.4页面分析存在的缺陷

3.1.5页面分析方案升级

3.2更丰富的数据与格式

3.2.1格式打包现状

3.2.2多维度格式产出

3.3可视化埋点功能的优化

3.3.1可视化埋点功能用户体验

3.3.2埋点设备连接优化

3.4新零售等行业应用场景接入

3.4.1新零售行业

3.4.2金融行业

3.4.3在线教育行业

**4. 对标产品分析与改进 **

4.1竞品对比

4.1.1诸葛IO

4.1.2友盟+

4.1.3神策IO

4.1.4 TalkingData

4.1.5 GrowingIO

4.1.6易观方舟

4.1.7小结

4.2 SOWT分析

4.2.1优势

4.2.2劣势

4.2.3机遇

4.2.4挑战

5. 结语

1. 产品介绍

1.1 产品简介

腾讯移动分析(下文均写作MTA平台)是一款具有移动应用数据分析能力的产品,能够提供实时数据统计分析服务,监控版本质量、渠道状况、用户画像属性及用户细分行为,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现,协助产品运营决策。

1.2 产品功能

1.2.1 自定义看板

可拖拽和自定义添加看板数据,多通道数据处理方式,高性能实现关键数据的秒级监控;根据实时数据,随时掌握用户动态,提升产品能力、调整运营策略。

1.2.2 全面应用分析

可查看实时数据和历史趋势,掌握应用运营动态,通过简易的操作,为APP打造丰富的自定义事件和漏斗模型。使用丰富用户画像体系,直接了解到用户行为特征等,具象了解并定位用户。深挖用户行为与画像,了解用户生命周期,更有效的精准投放和决策。

1.2.3 广告监测

渠道概况、版本分析、用户留存等多种维度数据任意交叉组合,快速定位推广效果、提升用户质量,为产品运营及迭代提供数据基础。同时支持 H5 应用营销活动、分享链接、广告页面跳转统计,更容易掌握渠道投放效果,优化运营质量。

1.2.4 开发组件

及时查看和记录用户应用产生异常或错误的次数。了解影响人数和设备数,智能预警减少用户不必要损失,降低用户粘性风险。

1.3 产品优势

1.3.1 多平台部署

支持Android、iOS主流平台,为开发者提供秒级数据监控及统计分析服务,用户活跃情况一目了然,帮助提高产品质量。

1.3.2 精细分析

多维数据随意组合,高度自定义事件助推产品精细化运营。数据图表理解简单,展现用户基本属性、行为特征爱好等,更容易了解用户爱好,挖掘用户潜在价值。

1.3.3 低耗稳定

服务器支撑实时发送策略,上报策略精细到每条日志,可以分别设置上报、重试策略,保障重要数据不丢失。同时,极低的CPU和内存消耗,极大降低应用的系统负担;加强自杀机制,在极端的条件下一旦crash也不影响APP。

2. 通过数据优化产品和运营策略

2.1 数据优化产品

2.1.1 多多记账产品架构与分析

通过体验多多记账,将产品分为侧滑栏、主界面和交互设计三大块,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多多记账主要主打轻便智能的语音记账服务,核心功能在于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对输入信息进行分类。

因此基于KANO模型分析(如图2所示),基本属性为语音输入和自动分类,一维属性为分类的准确度、语音转换文字效率、账本分类精细程度、同步数据等,魅力因素包括外观设置、从其他平台的数据导入等。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 多多记账产品功能结构图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2 KANO模型

2.1.2 多多记账数据接入与分析

MTA平台数据以csv格式存储,本文主要对用户生命周期中的用户构成、用户行为使用时段、用户挖掘中基本属性和观察设备四大数据进行接入和分析。由于多多记账目前应用只有一个主界面,因此不对页面访问量、页面路径做进一步分析。本文数据采用为4/26-5/26期间数据。

(1)用户构成

在MTA平台上,用户构成主要以柱状图形式展现(如图3所示),可直观得出每周用户最大的模块。但是本周新增和本周回流的颜色较为相近,对比分析较为费劲。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3 周用户构成趋势截图

导出的CSV文件截图如图4所示,相比上图,按照每周的各个版本的用户构成进行分层输出,有助于有一定基础的运营通过表格对每个版本用户进行对比,了解每个版本的活动周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开销。但是导出的CSV文件标题全都是Array,而需要进入控制台后台进行对比才可以清楚每一行每一列所代表的意思,比较繁琐不便。同时用户分层支持不同用户群的分析,能够有效对于需求的升级进行A/B测试。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4 用户构成CSV文件截图

(2)使用时段

在MTA平台上,用户使用时段主要以折现图形式展现(如图5所示),通过斜率变化可以得到每个小时时段内启动次数、新增用户首次使用次数、活跃用户使用次数的增长变化情况。通过图中可以读出在12时、18时和20时达到极值,因此多多记账在产品升级方面可以与午餐晚餐时间事件进行结合。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5 使用时段截图

导出的CSV文件截图如图6所示,相比上图,能够进一步在通过折线图大致判断的基础上用精确数据来进行深度分析,更有助于准确分析产品功能和需求。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6 使用时段CSV文件截图

(3)基本属性

在MTA平台上,用户基本属性主要以多种混合形式展现(如图7所示),很好的展示了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学历分布、地域分布。通过本页可以直观的得到男女需求比例大约是6:4,且用户集中在18-29岁之间,学历以高中、本科为主,广东、江苏使用人群较多。通过得到的数据进一步还可以推理出更具体的用户画像,有助于进一步对产品人群定位和需求进行分析和扩展。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7 基本属性截图

导出的CSV文件截图如图8所示,相比上图,作用仅为方便进行表格数据统计和存档,同时在测试的过程中,学历的图中数据与导出的CSV数据不符,应该是未完善系统导致的bug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8 基本属性CSV文件截图

(4)观察设备

在MTA平台上,用户基本属性主要以柱状图形式展现(如图9所示),根据用户使用进行排序,能够一目了然的对用户的手机设备类别、网络喜好、运营商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用户画像。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9 观察设备截图

导出的CSV文件截图如图8所示,相比上图,作用仅为方便进行表格数据统计和存档,同时在测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网络环境模块中,若要将4G模块单独提出来,对蜂窝网络(CellNetwork)应该做一定说明,以免让使用者产生误导,对用户画像的分析有一定的偏差。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0 观察设备CSV文件截图

2.1.3 数据埋点与创新设计思考

由于字数有限,本文不提及用户行为画像分析的评测,结合多多记账这个demo例子和KANO模型,为了进一步进行帮助产品岗位平台使用者完成用户画像描绘和产品需求挖掘,可以使用MTA平台的可视化埋点和用户分群功能来促进数据优化产品。

(1)可视化埋点

在MTA平台上,通过事件分析进入可视化埋点,如图11所示进入可视化埋点连接界面。笔者通过小米5S PLUS手机和MIUI系统自带的扫一扫进行图中操作后,提示已发送请求,但是控制台未有反应,使用旧方式依旧没有反应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1 可视化埋点连接界面

通过帮助文档我们可以了解到,进入可视化埋点后(如图12所示),对于所有button类、textChange类、click类均可埋点。埋点区域会产生埋点区的操作日志,同时还有埋点的树状列表,可进行相关操作。进一步的,对埋点事件形成漏斗模型,通过转化率可以有效修复用户画像和需求偏差。例如通过对比【语音记账->手动记账】和【手动记账->语音记账】的转化率,可以作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语音记账的依赖程度。

结合KANO模型,对于必要需求、一维属性和魅力因素进行埋点,并通过数据量化为喜欢、理应如此、无所谓、能忍受和不喜欢五个层级,有助于对应用产品更好的分析目前的需求和必要性。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2 可视化埋点界面

(2)用户分群

在MTA平台上,通过用户挖掘进入用户分群,如图13所示进入用户群列表界面,通过新建用户群按钮对用户画像进行分类。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3 用户分群界面

通过对用户的多项属性进行拼接、对设备属性进行筛选以及直接使用漏斗模型完成A/B测试,或者对自定义事件响应次数筛选用户,能够有效的对用户群体进行分类。以方便对不同用户群体细分需求。同时通过人群导出可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用户分群后,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群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结合KANO模型,拟合出不同用户群的需求曲线,进一步细分和迭代用户需求。

2.1.4 设计方案可行性实践

由于IOS和Android端版本差别较大,这里仅分析IOS端数据。通过版本分布和用户构成的数据,1.5.8版本使用的人最多,活跃用户达到1,512,活跃用户占比87.3%,其次是1.5.3版本,活跃用户76,活跃用户占比4.39%,通过对版本记录(图14)的分析,产品的稳定性对用户的使用需求是第一位。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4 app store 版本记录截图

通过对用户画像的分析,IOS端使用男女占比为男54.69%、女45.31%,年龄分布方面,25-29岁占40%、18-24岁占36.92%,学历以高中72.31%为主,地域分布方面以广东18.75%、江苏17.19%、上海12.5%位居前三。因此我们可以总结用户画像是以青年为主,且多居住在沿海城市。所以通过用户分群,将18-29岁、沿海作为选定条件,作为主要用户对象。结合KANO模型,主打“用完即走”,同时针对青年,基于腾讯社交基因推出游戏化手段,集卡游戏、与他人组建家庭共享账本等功能作为魅力因素,并对新功能进行埋埋点,通过一个月的数据分析了解用户喜好。

在MTA平台上,数据看板模块可以新建看板对产品新功能进行实时查看。因此对于MTA平台,可以增加对工具类产品、用户服务类产品的大类分析,以及可以添加的精细化领域分析,帮助MTA平台使用者更好的上手和分析。

2.2 数据优化运营策略

2.2.1多多记账运营策略分析

多多记账作为典型的工具类互联网产品,在这里我们采用运营漏斗模型,基于AARRR模型改进,如图15所示。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5 运营漏斗模型

核心目标主要包括用户增长、留存增长和转化增长,核心动作包括关注、兴趣、渴望、记忆、购买和分享。核心指标就包括各个阶段的转化率、功能使用频率、用户活跃度、留存率、付费商品转化率、用户分享数等。

由于多多记账产品功能中,仅包括用户增长和留存增长,因此运营的关注点更多的应该放在用户拉新能力和用户活跃指数。

2.2.2 多多记账数据接入与分析

MTA平台数据以csv格式存储,本文主要从用户行为、流量访问、用户生命周期、用户分群四大块为中心,结合现有MTA平台,分析数据的接入。

(1)以用户行为为中心

在MTA平台上,用户基本属性主要以折现图形式展现(如图16所示),根据趋势图可以得出一段时间内的人均时长的均值,还可以得到使用时长的分布。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6 用户使用频率趋势图截图

导出的CSV文件截图如图17所示,相比上图,数据体现更加具体,通过对数据的求平均等处理,可以得到可视化界面得不到的平均值等结果。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7 使用时长CSV文件截图

(2)以流量访问为中心

由于多多记账仅存在主页面、侧滑栏以及总账单查看,不具备页面行为分析的价值。同时笔者在使用MTA平台过程中,页面访问、页面路径、页面来源三个子模块没有任何使用提示,用户体验差,页面名称管理界面也未直接漏出。

通过页面访问模块可以得到人均访问时长、访问次数、访问人数和跳出率。页面路径和页面来源的访问流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在MTA平台上未能够完美体现。

(3)以用户生命周期为中心

在MTA平台上,用户基本属性主要以折线图形式展现(如图18所示),通过活跃度、留存率和流失回流对用户生命周期进行建模,对比新用户、激活用户、活跃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分析各个人群数量,进而分析对应的关于产品、用户行为、转换、留存、注册相关等分析。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8 用户活跃度截图

(4)以用户分群为中心

用户分群主要按照年龄、地域、消费能力、习惯进行分群,按照新用户、使用用户、活跃用户、付费用户、高价值贡献用户分层。分析个人群数量,寻找KOL领袖,对不同分群用户精准投放活动和广告。在上述已对用户分群做了相关评测,这里就不再赘述。

2.2.3 营销数据与创新设计思考

区分前文中的产品数据挖掘,运营数据挖掘更关注活动的转化率、分享次数和用户留存率。所以运营更需要去挖掘用户价值,寻找爆点传播途径、针对用户痛点基于用户调研制作活动策划。因此可以使用MTA平台的版本/渠道分析以及安装来源分析的推广计划来促进数据优化运营策略。

(1)版本分布

在MTA平台上,通过版本/渠道分析进入版本分布,如图19所示。版本分布提供了包括新增用户、新增账号、升级用户、活跃用户、活跃账号、启动次数、次均时长、MAU、累计用户、新增用户等多项数据展示。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19 版本分布截图

结合运营漏斗模型,可以计算关注、兴趣、渴望、记忆、购买和分享核心动作的转化率,配合版本分布分析用户痛点、痒点。

(2)推广计划

在MTA平台上,通过安装来源分析进入推广计划,如图20所示。通过添加推广计划,选定投放时间,进一步的,配置推广渠道。

通过推广渠道配置,需要进行增值服务申请,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MTA平台的to B商业模式。申请好和配置完成后,点击投放效果进入投放效果和渠道效果页面。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20 推广计划截图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21 推广活动内测申请截图

通过对投放和渠道的趋势图搜集,可以得出哪段时间内数据出现极值,对于极值进行进一步监控,确定是在哪个渠道、哪个KOL意见领袖推广下得到的,邀请其前来举办活动,进一步引爆爆点拉动用户增长。

2.2.4设计方案可行性实践

由于IOS和Android端版本差别较大,这里仅分析IOS端数据。通过版本分布和用户生命周期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近一个月回流用户和流失用户的差值为负,标志着产品这段时间内用户体验不好,运营情况较差,通过计算DAU、MAU以及DAU/MAU比值,得到用户的活跃度,通过平均可以得出DAU在1973名左右,MAU在6539左右,用户粘性为0.3025,因此有必要在近期内开展活动来唤醒用户。通过对比留存率,用户在次日、2天后、3天后留存为39.35%、30.06%、27.33%,后续也成线性变化,因此,如何在前三天提高粘性是运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通过MTA平台的推广活动功能,对主流平台进行精准投放,通过实践和数据对比,给不同的平台更改不同的权重,同时通过平台对异常数据进行探究,进一步的,结合运营漏斗模型,对低转化率的环节进一步开展相关活动。

3. 产品Redesign

腾讯移动分析MTA平台具有专业的移动应用数据分析能力,为应用提供实时数据统计分析服务,监控版本质量、渠道状况、用户画像属性及用户细分行为,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现,协助产品运营决策。

MTA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22所示。根据功能结构图可以总结MTA平台主要分为五个功能:自定义看板功能、营销分析功能、运维分析功能、用户数据分析功能、通用配置功能。

  • 自定义看板功能:用户通过新建看板自定义设置想要看的指标。
  • 营销分析功能:用户通过对推广单元管理,对推广活动进行监测。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22 腾讯移动分析MTA结构图

  • 运维分析功能:用户通过查看用户反馈、接口反馈和crash明细提升对APP的稳定性。
  • 用户数据分析功能:用户通过对事件、用户画像、用户生命周期等进行分析,对原始数据可以进行导出。
  • 通用配置功能:用户可以对数据进行订阅、对数据的上报进行策略调整等。

在利用数据做好精细化产品需求挖掘和运营的同时,常见数据不准确、不完备、不细致三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三大问题,一个就要做到细(4W1H):Who、When、Where、How、What以及多源(客户端、服务端、数据库等)全量而非抽样,要打通数据。除了可视化埋点和代码埋点采集方法外,对数据建模、数据分析也十分重要。在数据建模方面,传统数据库存在经验性、性能差等特点,需要采用OLAP模型建立数据仓库,抽象用户行为事件,在不同维度组合、过滤。在数据分析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多维事件分析(事件、维度、指标)、漏斗分析、留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A/B分析、用户分群等等。针对不同用户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根据用户的属性信息、行为数据、行为序列等进行区分,通过数据运营,观察效果。

因此本文通过深度使用腾讯移动分析MTA平台,对本产品提出以下功能的重设计——包括对数据看板、页面分析的重设计、数据格式的重设计、可视化埋点事件分析的重设计,以更好的产品带个客户更好的决策意义,帮助客户完成付费转化。

3.1 更傻瓜式的体验

3.1.1 数据分析的模型准备

在进行数据分析前,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用户本身,都应该明白使用MTA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精细化运营。在前文中,已经通过运营漏斗模型和KANO模型用作对产品和运营的分析,在这里引入数据双引擎模型,如图23所示,通过精细化运营需要解决的其实是如何实现数据、算法和产品之间的闭环,并将工作交给平台手动/自动完成。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23 双引擎模型图

相比于诸葛IO提出的事件模型、神策IO提出的“事件+用户”模型、GrowingIO提出的四可数实体模型,双引擎模型更注重事件的闭环,用数据驱动高效、个性化的产品运营和需求更新。

双引擎模型简单来说,将数据看做汽油,驱动算法引擎,算法引擎实现自身闭环,对算法进行迭代优化,同时将优化算法和模型传入“云+端”的产品中,由云提供数据聚合、模型计算,端实现用户需求和数据增殖,最终数据再次接入算法引擎,形成引擎闭环。

3.1.2 看板数据存在的缺陷

目前的默认看板可以显示出新增用户、DAU、用户趋势、设备分析和Crash分析,但如果不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用户,那么只能够看最浅的趋势,不能够深层的挖掘和分析。对平台使用的用户可能是公司CEO、可能是产品、运营、技术或者是市场,对于每个职务的业务都不尽相同,所以看板也应该不相同,对此针对这个缺陷可以增加默认看板。

3.1.3 看板数据方案升级

CEO关注总体用户表现、营收相关指标;产品经理关注用户使用路径、转化漏斗、关键功能使用等数据;运营人员关注用户活跃度和用户生命周期;技术人员关注产品的报错次数和出错原因;而市场推广人员关注不同渠道的质量。因此针对五个业务需求默认五大看板,同时可以提供多种展现方式(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以方便使用者更高效的完成业务初级分析。

3.1.4 页面分析存在的缺陷

在本文第二部分的数据驱动分析中,笔者需要通过基础数据的罗列后,对数据进行二次对比、分析才可以得到一定效果的用户画像、用户行为和产品需求。结合双引擎模型,可以对页面分析的数据通过较少的成本完成精细化的策略制定。对于用户和决策者,并不是希望得到一堆罗列的数据,而是希望将罗列的数据进行分析变成信息,通过信息完成产品和用户的升级。

3.1.5 页面分析方案升级

在这里可以借鉴友商的方法,对用户画像描述分为设备id、用户id和平台id,结合双引擎模型,对每个id都采集一份数据,再进行匹配,多维度对用户的行为、所在领域、兴趣偏好等标签进行定义。对原始数据生成标签后,通过聚类、主成分分析等算法对标签进一步提取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建模和算法的迭代,紧接着对数据模型进行用户分群方便产品和运营深度掌握用户情况,最终将用户分群在应用场景中复现,通过“云+端”来实现,进一步洞察和堤防用户流失、挖掘潜在用户和监控欺诈行为。

因此在页面上,不仅仅是数据的累积呈现,同时在应用分析还应该专门开辟一个模块,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通过机器学习自助生成标签,并且提供基础模型和算法供用户选择,随着标签和原始数据的导入,形成个性化模型和算法。同理,在转化路径的选择上,也可以通过标签对最优化、最有价值的路径进行智能筛选。

3.2 更丰富的数据与格式

3.2.1 格式打包现状

目前在应用分析中,对事件、渠道分布、版本分布、用户生命周期、用户行为和用户画像均可以导出CSV格式,但在本文第二部分的使用中,就出现了CSV格式错位、无法查看出关联性等问题。但其高效的传输性能、简单易懂的格式确实是数据分析首选。

3.2.2 多维度格式产出

在数据结构中,还可以以XML格式、JSON格式作为对CSV格式的补充,XML格式完美的解决了CSV格式的痛点问题,但是仅用作数据分析,还是相对复杂的。因此也可以选择JSON格式,将文本特性进行打包,方便用户调取。当然相比CSV文件,XML格式、JSON格式文件也是一种补充和替代

3.3 可视化埋点功能的优化

3.3.1 可视化埋点功能用户体验

由于本次没有开放可视化埋点功能,因此不能全面的体验性能和产品功能,但笔者尝试可视化埋点的设备连接过程时,用户体验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设备的连接方式上过于繁琐,无论是新版本的扫一扫定位设备还是原本的四指定位设备,因此笔者希望可以在设备连接上做优化。

3.3.2 埋点设备连接优化

基于花费最少资源开销完成设备匹配的思想,可在埋点后台开启设备连接时设置六位临时密钥,再在移动端通过特定网址页面输入临时密钥完成设备id上传和配对,最终在埋点控制台对发送申请的设备进行审核和确定。至此优化连接过程,并且避免了多次匹配的问题。

3.4 新零售等行业应用场景接入

3.4.1 新零售行业

对新零售这个行业风口,其定义为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状态,其核心为人及是数据。因此非常适合进行数据分析,相比移动数据,更注重描绘用户画像和用户行为。

因此可以开辟专门的板块对新零售行业定制解决方案,对日销售额、实名用户增长量、商品销售预测、购买分析等场景做分析。

3.4.2 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需要数据作为支撑,对成交金额、成单数、用户增长、银行卡绑定过人数、活跃用户等进行分析。在MTA平台上,针对借贷业务进行了场景分析,比较详尽的将借贷画像和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并形成标签化。但借贷业务也属于金融行业的一个部分,因此对整个金融行业可以做整体的方案,同时再做更小颗粒度的行业细分。

3.4.3 在线教育行业

在线教育行业需要通过数据了解课程的销售趋势,通过控制课程价格、用户趋势来保证课程业务的开展和销售。因此需要在用户增长趋势、用户留存、课程销售趋势、渠道用户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对标产品分析与改进

4.1 竞品对比

目前数据分析存在的痛点包括:过于简单、过于复杂、效率太低三个因素。而要用数据运营好一个产品,不仅要还原业务全貌,还需要对团队产生价值,最终达到快速、高效。因此本文从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对竞品进行分析。

目前互联网比较主流的数据分析驱动增长的AARRR模型已经比较成熟,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AARRR增长模型是一套工具方法论,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数据分析的起点和初衷:产品/市场,业务持续增长(商业价值的持续变现以及客户价值的平衡)。

在产品成长初期,重点关注用户激活率、和留存率,求质量;在产品成长爆发期,重点关注用户获取率和留存率,求高效增长;在产品口碑爆发期,重点关注传播推荐,尝试病毒式增长;最终在产品成熟收割期,重点关注用户增加收入 和 留存率,求客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变现的平衡。

4.1.1 诸葛IO

诸葛IO是一款基于用户洞察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工具。以用户跟踪技术和简单易用的集成开发方法,帮助移动应用的运营者们挖掘用户的真实行为与属性。诸葛IO主要解决的痛点问题是精细化运营,主要包括数据概要、数据报表、漏斗转化、用户留存、通知推送、用户档案、用户分组和自定义设置等模块,帮助使用用户从概要到精细化数据分析,进一步完成决策。

(1)数据采集能力

采用SDK埋点,精细化分析核心转化流程, 分析不同渠道和不同推广方式的投放效果。

(2)数据建模能力

在诸葛IO中,区别于传统的基于PV、UV等指标的数据统计方法,采用“事件模型”(如图24所示)来描述用户在产品上的各种行为。每个设备都会记录三个id,设备id、设备上的用户id、诸葛id,保证用户数据的准确性。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图24 事件模型概念图

(3)数据分析能力

诸葛IO拥有三大解决方案:广告监测、获取分析和智能触达。广告监测包括行为打通、实时监测、效果衡量、数据开放四个核心优势;由于不同企业业务不同,衡量效果的行为也不同,所以诸葛IO支持自定义转化目标来进行获取分析;智能触达依托诸葛IO分析产品的数据采集框架和基础功能,能够自动/手动向满足条件用户进行推送,描绘精准用户画像。

4.1.2 友盟+

友盟+以移动应用统计分析为产品起点,发展成为提供从基础设置搭建-开发-运营服务的整合服务平台,致力于为移动开发者提供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开发和运营组件及推广服务。友盟从2010年成立,具有较老资质。由于友盟+是由友盟和CNZZ合并而来的,不仅仅可以对APP进行分析,还可以对WEB端进行分析,进行消息推送和社会化分享,同时还对电商、移动、新零售场景进行广告监测。

(1)数据采集能力

采用SDK埋点,精细化分析核心转化流程, 分析不同渠道和不同推广方式的投放效果。

(2)数据建模能力

友盟+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基于PV、UV分析方式,统计用户参与度,包括使用时长、使用频率、访问页面、使用间隔。对于模型主要采用单维度分析,包括渠道分析、留存分析、错误分析、漏斗模型等。

(3)数据分析能力

友盟+在基础分析的功能上,对用户分群和用户画像进行商业化增值付费使用。主要包括分群推送、用户分群和用户画像三大板块。分群推送主要是对选定人群进行推送,分群用户按照用户在APP中的行为分析,用户画像包含基础属性、偏好信息、手机行业、汽车行业这四大类标签。

4.1.3 神策IO

神策IO为企业提供可视化数据分析,实现企业数据驱动。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私有化部署与可视化埋点。神策提供可以私有化部署的数据分析工具,采用 SaaS + PaaS 的模式,解决了市场上的三大痛点:一是数据安全和客户数据资产积累;二是PaaS模式的灵活扩展,企业可以自行整合CRM系统、个性化推荐等系统;三是多维分析模型、漏斗、留存、用户分群、回访等功能相比上一代分析工具更为强大,比如漏斗、留存可以对历史数据立即定义立即查询,客户可以基于此灵活组合、自定义相关指标。

(1)数据采集能力

采用SDK埋点,精细化分析核心转化流程, 分析不同渠道和不同推广方式的投放效果。通过调用API将数据发送到 Sensors Analytics。

(2)数据建模能力

在 Sensors Analytics 中,采用“事件模型(Event 模型)”来描述用户在产品上的各种行为。事件模型包括事件(Event)和用户(User)两个核心实体,在 Sensors Analytics 中,分别提供了接口供使用者上传和修改这两类相应的数据,在使用产品的各个功能时,这两类数据也可以分别或者贯通起来参与具体的分析和查询。

事件(Event)采用4W1H(Who、When、Where、How、What)五要素描述,而用户(User)则对应一个真实的用户,与事件进行关联。

(3)数据分析能力

基于事件模型,在事件分析时,需要通过限制条件来查看PV、UV、渠道效果和计算精度等属性。除此外,还有漏斗分析、留存分析、分布分析、用户路径分析、用户行为序列、用户分群、网页热力分析、用户属性分析等分析途径。通过漏斗分析对完成转化/确认流失用户进行二次筛选;留存分析可以消除用户增长对用户参与数据带来的影响;分布分析可以查看用户DAU、MAU,注重用户粘性;用户路径分析能够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路径分布情况。用户分群方面,被分为普通分群和预测分群,普通分群是依据用户的属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将用户群体进行分类,预测分群是根据用户以往的行为属性特征,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他们将来会发生某些事件的概率。

4.1.4 TalkingData

TalkingData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综合数据服务的创业公司。服务内容从基本的数据统计,到深入的数据分析、挖掘,可以为移动互联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1)数据采集能力

无埋点技术,直接植入SDK,业务人员根据业务需求定制数据采集规则。

(2)数据建模能力

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基于PV、UV分析方式,统计用户参与度,包括使用时长、使用频率、访问页面、使用间隔。对于模型主要采用单维度分析,包括渠道分析、留存分析、错误分析、漏斗模型等。

(3)数据分析能力

基于传统PV、UV分析,TalkingData以AARRR模型为基础,将基本数据按照拉新、留存、转化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场景分析、用户画像分析和用户行为分析。在应用概览模块,对7天、30天设备用户的活跃度、使用时长进行统计分析;在渠道统计模块,对TOP5的渠道做展示分析;留存模块和用户趋势模块来源于DAU、MAU的分析;在用户质量评估模块,支持情景感知和判别用户是否进行人机交互,来判断用户质量;在场景分析模块,基于微信小程序提供的场景ID,对小程序分析时进一步了解用户访问场景,同时对重点场景二维码扫码进行重点场景分析,了解扫码数量和转化率,同样对重点场景页面分享也进行重点场景分析,了解分享传播数量和转化率。

在用户画像方面,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人群特征TGI指数和移动设备偏好,通过共同特征和习惯进行用户分群,辅助分析用户在关键转化的差异性。在用户行为分析方面,采用传统页面统计分析、漏斗模型和可视化埋点三种方式结合。同时针对场景,对电商领域专门区分电商业务分析汇总了用户下单、支付核心指标,描绘用户支付能力、购买意愿。

4.1.5 GrowingIO

GrowingIO是基于用户行为的新一代数据分析产品,提供全球领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企业无需在网站或app中埋点,即可获取并分析全面、实时的用户行为数据,以优化产品体验,实现精益化运营,用数据驱动用户和营收的增长。

(1)数据采集能力

无埋点技术,直接植入SDK,业务人员根据业务需求定制数据采集规则。

(2)数据建模能力

GrowingIO提出并应用了四个可数实体(Countable Entity,简称Countable)层级的数据模型。在这四个层级上,每一个层级都有一些维度和指标。四个实体包括用户(Visitor(User))、访问(Visit(mApp Open))、页面浏览(PageView)和事件(Event)。在页面级提供包括页面、域名、页面来源在内的三个预定义维度,还对四个可数实体提供19个预定义指标,包括访问用户量、新访问用户量、登录用户量、新登录用户量、访问量、访问用户人均访问次数、总访问时长(分钟)、每次访问页面浏览量、进入量、访问用户人均进入次数、总进入时长、平均进入时长、每次进入页面浏览量、跳出次数、跳出率、退出次数、退出率和页面浏览量,可以看出GrowingIO是以用户为数据核心,通过对用户生命周期来做预定义指标。

(3)数据分析能力

基于无埋点技术,结合四可数实体模型,主要能够进行事件分析、漏斗分析、留存分析、热图分析、用户活跃分析、用户分群、智能漏斗和智能留存。

  • 在事件分析上,将事件转化为“操作+对象”,而这里事件主要为传统PV、UV分析方式,对所有事件提供多图标展现(1.线图 2.横向柱图 3.纵向柱图 4.表格 5.数值 6.气泡图 7.维度线图 8.维度柱图 9.周期对比线图);
  • 在漏斗分析上,主要展现和衡量转化效果,通过用户分群对转化和未转化用户实现分群;
  • 在留存分析上,通过自定义目标用户、起始行为、留存行为对留存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留存的颗粒度以及行为对比进一步完善分析结果;
  • 在热图分析上,通过页面本身的热区来监测页面内容的热度;在用户活跃分析上,用户被拆解为流失新用户、流失老用户、观察留存用户、回流用户和新用户五类用户群,通过对DAU、MAU的分析进行拆解;
  • 在用户分群上,通过独立 Cookie 定义出来的用户和账号登陆ID的用户进行用户类型划分,根据指标(首页访客数量,点击按钮次数,申请注册转化率等)和维度(访问来源,浏览器,操作系统,广告渠道等)对用户进行分群。

特别的,GrowingIO具有智能漏斗和智能留存分析。智能漏斗是基于全量数据采集,将节点串联而成的用户行为轨迹,选定转化目标,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自动分析;智能留存分析是寻找用户访问初期的行为、频次与留存的相关关系,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分析出促进增长的最低条件。

4.1.6 易观方舟

易观方舟是一款精细化运营分析产品。将应用自身数据结合易观第三方数据,全景画像,通过多种模型深度分析用户行为,多种方式细分用户群体,洞察人群差异,辅助运营决策,多通道有效触达用户,进一步数据分析闭环验证效果。帮助企业选择优质渠道、召回用户、用户价值提升等等,最终实现增收、节支、提效、避险。

(1)数据采集能力

无埋点技术,直接植入SDK,业务人员根据业务需求定制数据采集规则。

(2)数据建模能力

易观方舟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基于PV、UV分析方式,统计用户参与度,包括使用时长、使用频率、访问页面、使用间隔。对于模型主要采用单维度分析,包括渠道分析、事件分析、留存分析、领域分析、漏斗模型等。

(3)数据分析能力

易观方舟对看板进行细分,对老板/产品/运营/市场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不同场景结合起来,构建多个基础分析模型。同时,拆解为用户获取、了解用户、用户转化和用户留存四大分析模型,对每个分析模型赋予不同的功能。在用户获取上,采用渠道分析分析用户的来源渠道,以及不同渠道的用户表现;在了解用户上,采用事件分析分析用户在应用上的行为,描绘基础用户画像分析用户使用设备的分布、地域分布、用户特征分布等,通过领域偏好、场景偏好和APP偏好深度描绘用户画像;在用户转化上,采用转化漏斗通过事件配置关键业务路径分析转化率、流失情况,采用智能路径对多转化路径进行分析,择优选择最小路径;在用户留存上,采用留存分析衡量用户健康度/参与度,深入用户留存和流失状况进行分析。

4.1.7 小结

六款竞品在接入方式上对比如表1所示,其中TalkingData的兼容能力最强,其次是友盟+,最弱的是易观方舟。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表1 接入方式对比

六款竞品在埋点方式上对比如表2所示,其中GrowingIO主打无埋点。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表2 埋点方式对比

六款竞品在用户行为分析上对比如表3所示,神策IO和GrowingIO基于自身模型,较传统PV/UV模仿分析效果更优。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表3 用户行为分析对比

六款竞品在用户画像分析上对比如表4所示,TalkingData分析最全,各平台由于自身采集能力、建模方式不同,所以在用户画像上侧重各有不同。

获奖作品|腾讯移动分析MTA如何破局?以产品运营模型分析为例 image

表4 用户画像分析对比

竞品对比各有异同,各有自身长处和短板,作为B端产品,更应该突出解决问题的效率和便利程度,同时更全面、更能够让用户觉得用的值得。

4.2 SOWT分析

SWOT分析主要包括对MTA产品的自身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腾讯移动分析MTA平台基于腾讯基因,能够与腾讯开放平台、腾讯分析、腾讯QQ互联平台、腾讯广告平台等合作;但同时由于风口吸引大量创业者涌入,也会受到来自已有市场友商的威胁;目前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无论是在区块链领域、人工智能领域还是物联网领域都是非常有需要的;但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如何细化颗粒度,提高数据价值和意义则是很需要进一步考究的。

4.2.1 优势

依托腾讯平台,可以从QQ平台、微信平台调用接口,可以与开放平台、互联平台、广告平台进行合作,同时可以由腾讯云来提供技术支持。就产品自身而言,适配性兼容能力强,同时具备SDK埋点和可视化埋点,在用户画像和行为画像描述方面,能够满足漏斗分析、留存分析等基础分析,同时提供金融行业的相关资源画像,整体数据采集能力较强。

4.2.2 劣势

相比友商为2012年成立、2015年发展来看,腾讯移动分析平台还是稍有逊色之处。虽然有较为优越的数据采集能力,但在数据建模方面没有自身模型,数据分析方面与友商产品趋同。而友商在数据建模方面,提出了事件模型、“事件+用户”模型、四可数实数模型都能在模型的分析上区别传统的分析模型。

4.2.3 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下半场,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数据不仅仅是分析用户增长的工具,更是打破线下和线上的媒介,模糊边界将数据归一化。在这个机遇下,谁能够将数据分析的更准确,谁就更有话语权。而对于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的标准也没有定性规定,因此也需要有人来完成更多人的认同感。

4.2.4 挑战

蓝海越大,所看到的人也就越多。不仅仅要在与友商的逆境中奔跑,还需要面对来自社会的认同。一种新分析模型和方法的提出或者改进,都将会先受到用户的体验,紧接着是友商的模仿和超越。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可以在蓝海中盘踞较大的一块位置。

5. 结语

一款好的产品经得起用户和市场的打磨。腾讯移动分析MTA平台自身拥有较强的分析、采集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多渠道进行产品结合。在以多多记账为产品分析的过程中,通过MTA平台对数据优化产品以及数据优化运营策略的分析,通过深层次的抽象,能够得到优化产品和运营策略的方案,但同时也暴露出目前数据分析平台的常规痛点——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对此笔者结合双引擎模型对部分板块进行重新设计,主要包括对不同岗位业务的分析、对深层挖掘的分析、对数据展现及格式多元化、多场景化分析等。接着对相关竞品进行分析,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对过于简单、过于复杂、效率太低这三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问题,根据友商竞品的分析,结合产品的SWOT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数据采集、建模和分析方案,都应该先根据大类分析,紧接着对大类进行行业细分,不断拆解颗粒度,最终对所有的小颗粒进行标签化处理。

综上所述,腾讯移动分析产品能够在数据分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如何扩大和站稳,就需要对产品进行不断迭代,不断拆分数据的颗粒度以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

始发于简书:当时不是寻常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 http://buymuban.com/k3/767.html 文 / Witty湉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颇受争议的书,有人把它捧上神坛,说只需看这一本书就能够掌握高效读书的秘诀,也有人对它嗤之以鼻,觉得这本书什么也没说。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 豆瓣对此书的评价也呈两极化

据我观察,吹捧这本书的人,或是读书初级入门者,或是读书笔记重度爱好者,而贬低这本书的人,大多是高阶阅读达人,他们在这本书里得不到新鲜的知识,另一部分是厌恶功利性阅读的人,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记笔记,只为了实用,就太无趣了。

近几年,“知识付费”搞得全民焦虑,人人都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可是,心里想读书是一回事,读不懂、读太慢、读了就忘又是另一回事。越焦虑就越着急,于是便催生了一大批关于高效阅读和快速阅读的读书技巧,既有出来卖书的,也有出来讲课的,反正赚的是你焦虑的钱。

久而久之,人们也疲惫了,开始讨厌高效阅读、快速阅读的技巧。一看见类似的字眼,就加以抵制。《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落入这样的境地,不那么受人待见。

但是我以为,这种抵制不应该针对阅读,而应该针对心态,我们不应该提倡快餐式的速成阅读,而应该提倡踏踏实实的用心阅读,这本书的作者对待阅读,正是这样一种用心的状态。

总的来说,《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真的很简单,它的核心就两个字:“倒逼”!

就像互联网快速发展,倒逼传统企业不得不转型;民营企业风生水起,倒逼国企不得不改革;《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讲的就是通过笔记大法,倒逼你必须更加有效地阅读。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效率不高,读完什么都记不住呢?因为他们没有逼自己一把。他们读书的姿势太舒服,从坐着到躺着,从沙发到床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姿势不对是很多人读书效率不高的真实原因,真的不是你读书方法不对,也不是你读的书太高深,就是因为你让自己太舒服了,只是用眼睛去看书,但是没有用脑子去思考。

“我们都经历过小学阶段,知道写汉字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同一道计算题要做几百遍才能记住算法。但是我们长大后,却再也做不到这样刻苦了。”

道理简单,就是坚持太难。真的没什么捷径,就是思考、练习,反复思考,反复练习。

除此之外,再加上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可以倒逼提升读书的质量。最近一期《圆桌派》里,史航说他现在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微博上跟人吵架,别人说鲁迅不好,史航就去查资料,有理有据地驳倒对方的观点。一来二去,学到了不少知识。

除了吵架,如果能亲手写文章,好处就更多了。因为你只有在写文章时,才会去整理散乱的思维,查阅资料,最后把你看过的书和资料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虽然很费功夫,但是收获会很大。

用脑思考+输出倒逼输入,是这本书最重要的精神,至于有些读者纠结是不是一定要做笔记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不过,我跟作者一样,是一个坚定的“读书笔记党”。

此文读至此处,去践行这些简单的道理,也就够了。当然,如果你还想再多知道一些关于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作者把整个与读书有关的过程分为五步: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然后通过一本笔记本来囊括所有与读书有关的信息,这叫做“一元化”笔记本,旨在把所有信息集中在一起,可以随时存储,随时查找。

选书+购书

为了更好地决定我们到底该读什么书,作者建议在笔记本上专门开辟一块“随想笔记”,记下平时跟书有关的一切想法。

比如,今天我看了一集关于海洋的纪录片后,特别想了解关于海洋的知识,那么就把这个想法记在“随想笔记”里。然后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书到底有哪些,其中哪几本是评价比较高值得一读的。有时候也不必那么谨慎,有兴趣的书就翻开试试,没准会有意外的收获,这大约是读书过程中最美的时刻。

如何选书,主要有四种来源。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看书评和书单,尤其是兴趣相投的写作者推荐的书。第二,主动搜索当下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工作和学业上需要了解的领域,这种选书目的性很强,也很实用。第三,在平时随意浏览信息时,突然被某些内容触动,触发了阅读的欲望,这些书往往会令我们大开眼界。第四,喜欢的书中提到的书,可作为延伸阅读,这种选书方式很靠谱,很难遇到不喜欢的书。

选好书的下一步就是买书。

买书时最好不要受商家促销的诱惑,为了满减而买自己并不想看的书。这种亏我吃了很多次,往往买回来的书,封皮都还没撕。我现在的购书习惯是一本一本的买,想看什么买什么,不囤书。

除了各大电商和Kindle外,在此安利一个读书APP——网易蜗牛读书,这上面的书很多,而且每天可以免费阅读一个小时,所以喜欢的书完全不用考虑价格,可以直接开始阅读,大大减少了我们挑书、比价的过程,就好像我们的手机里存着一个图书馆一样,墙裂推荐。

读书+记录

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记录分开,读书时就一直往下读,遇到好的地方,做个折页或者添加书签。读了一部分之后,再重新回头看当初折页和加书签的地方,如果还觉得这部分内容有做笔记的必要,可以先划线标记,最后才是开始做笔记。

做笔记需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摘抄,二是评论。

摘抄只抄写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段落,在书中筛选出关键句,找到最能代表你这一次阅读体验的句子。然后在摘抄的后面,加上自己对这段话的评论。

刚开始可能你会写“这一段很不错”这样简单的句子,这都没关系,经过练习之后,你就能写出这一段究竟好在哪里,自己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者不同的意见。这些由书本激发出的你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值得记录的。因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

摘抄+评论的笔记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并且磨炼更好的原创思考。这些笔记单是作为思想的仓库,都值得我们坚持下去。

不管我们如何走向电子化,我还是喜欢用纸和笔来做笔记,通过更加费时和费力的书写,加深书本在我脑中留下的印象,刺激我进行独立的发散的思考,这是非常宝贵的经历。

活用

最后一步活用,作者更加提倡通过写书评来倒逼我们把读书笔记重新阅读和整理,形成一篇有体系的文章。这是一个要求高强度主动思考的过程,它会让书中的内容从纸上飞入你的脑中,最终变成你自己的思维。

如果你不信的话,可以亲自试一试。

每每读完一本好书,我都有强烈的想要表达的欲望,但总是思绪杂乱,不知该如何表达。后来通过写笔记,才锻炼出输出的能力。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你不必读每一本书都做这么复杂的功课,但一定需要精读几本书,用脑思考,用输出倒逼输入,才能使你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才会在书中吸收更多知识和思想,最后内化成为你精神的一部分。

只有付出精力和时间,才能得到更多回报。

最后,除了读书,天下无处不是书,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值得我们像对书这般,用心对待。

始发于简书:Witty湉

]]>
谈谈互联网运营人必备意识 http://buymuban.com/k3/766.html 一切以数据说话的意识​

运营人员每天上班打开电脑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

我认为是看数据。

谈谈互联网运营人必备意识

看昨日付费数据、看昨日新增用户数据、看次日/七日/月留存数据、看网站IP/UV/PV数据、看网站权重数据/关键词数据、看app在各商店流量数据/排名数据、看微信查阅数据/新增关注数据/收藏数据/分享用户数据、看活动查看人数数据/看活动参与情况数据、看产品好评/中评/差评数据、看成功订单数据、看各种转化率数据、计算ROI数据、看KPI数据……

不同的互联网产品类型,关注的数据项和侧重点可能不同,但关注数据的意识和习惯却都是比不可少的。这是因为:

1.数据是评估产品各方面情况的指标。

前面我们把互联网产品比作孩子,就像体检数据一样,孩子健康与否当然是我们每天最为关心的。

比如:

通过观察留存率、付费率、用户时长等数据,我们能够判定某个渠道导入的用户质量过不过关,有没有造假的嫌疑;

通过观察网站关键词情况、权重情况,观察app的排行情况、关键词排名情况,我们能够判定我们这段时间的运营效果在和其它同类产品相比的情况下有没有产生质的提升;

通过分析活动参与人数、参与率,我们能够想到是活动前内部造势不够、活动中引导不到位、还是活动本身的设定不够吸引人呢?

通过分析文章或详情页面的查看次数、查看比例,我们能够想到是不是文章标题取的不够吸引人呢?

这张体检表上有很多指标项,哪些是需要每天查看分析的,哪些是需要周期性查看分析的,每个运营人都要对自己所负责的模块进行缜密思考及合理的安排。慢慢的让自己成为有经验的医师,看到数据表,望闻问切就能推断出运营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最大可能性的保持产品的健康程度。

2.数据也能够帮助我们决策。

比如我们想要调整网站首页推荐位的位置,到底调整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可以参考自己网站的点击热力图(接了统计代码就可以查看),颜色越深的地方说明同样时间段内点击的人数越多。

谈谈互联网运营人必备意识

根据网站热力图上热点的具体分布,结合推进内容和产品UI上的美观度,就可以对广告位进行科学的调整了。

比如对于一些感觉上马马虎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功能模块,到底是加大力度去运营还是直接下线呢?这时就可以拉出历史数据来进行分析,这个板块用户的接受度怎样,好评率、差评率多少,甚至可以用网络问卷调查来收集用户的反馈。然后再结合我们对同类竞品相似功能活跃情况的调研,我们就可以下结论了,绝对是相对可靠可信的结论。

数据是决策的必备条件。做运营不应该还是我觉得、大概、貌似、好像这样的词语一大堆,先搜集分析整理数据吧,拿出支撑你想法的依据出来。没有数据就不做结论。

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

既然数据像上面说的那么重要,为什么说“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而不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意识”呢?

因为从我们的互联网产品诞生以后,任何一项数据都是随着用户的进入而产生的,也没有任何一项数据能跟用户脱的了关系。

我们分析数据,分析的就是用户;我们根据数据做的决策,不管是优化产品、优化方案、更改创意还是做用户调研,其出发点和目的也都是为了用户——方便用户更好更开心的使用;吸引用户,让用户更乐于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去;感动用户,给用户百分百的惊喜,让用户忍不住去传播我们的产品,给我们的产品作免费的赞歌。

一切为了用户,一切围绕用户。

做事划分优先级的意识

不管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浏览互联网社区时,总是时不时的能够看到有做互联网运营的同行发牢骚:运营就是打杂的,感觉每天忙不完的杂事,搬不完的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学习,除了打打杂也不知道该干什么,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谈谈互联网运营人必备意识

当年发现时间不够用并且没有太多成效的时候,你就要反思下是不是自己缺乏时间管理意识造成的。鲁迅大师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诚然如是。

时间如磁盘里混乱的文件,碎片整理下空间总会有的。

谈谈互联网运营人必备意识

运营人员的时间碎片整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提前列好计划(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

有了不同时间段的短期跟长期计划,就像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在时间流逝时,我们就能有意识的评估我们计划的完成情况,并且及时的调整自己工作的节奏。

其次,将自己一定时段内要做的事情列好优先级。可以这样划分:重要并且紧急的,重要但不紧急的,紧急但不重要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

有了优先级的划分,结合不同周期的计划。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能够更加从容有序,在什么时间段该做哪些事情,在哪个时间点什么事情应该完成,完全了然于胸。对于突然插进来的事情,也能够从容不迫不慌不乱的处理。既调整好了做事的心态,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和思考。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谈谈互联网运营人必备意识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等于管理好自己的未来。

积极有效沟通的意识

当今社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能够轻易杀出一条血路的时代,学会依靠团队的力量,各个方面优势互补,才能最大可能性最快的实现运营目标的达成。在互联网运营的日常工作中,沟通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部门内部的沟通

部门内部的沟通是部门不同职责岗位间的沟通。用户运营跟活动运营的沟通、活动运营跟客服的沟通、以及跟运营主管的上下级沟通等。内部沟通最为简单,多向经验足的同事学习。

部门间的沟通

谈谈互联网运营人必备意识

运营部在整个团队中的作用决定了运营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与设计、产品等岗位进行沟通。活动方案设计出来了,需要设计跟产品去实现;用户反馈过来bug了,需要产品及时去修补完善等等。

在部门间的沟通中,要逐步了解一些与其它部门沟通过程中需要去掌握的基本知识,如设计的、产品的、技术的等等。有些人会说:我又不是做设计的,了解什么设计;我不是产品经理,了解什么产品设计,原型设计。错了,产品、设计、程序、市场、运营等等细分的模块间都有交叉的部分,适当的多了解,对自身岗位技能的提升,特别是沟通技能跟视野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

与用户的沟通

互联网产品运营人员,日常工作中沟通最多的除了同部门的同事,应该就是用户了,甚至有些跟用户沟通的比跟自己同部门同事沟通的都多。

所有的沟通中,真诚都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与用户沟通的中也不例外。运营业内有句话:运营的最高境界是情感运营,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依赖感,产生感情。当然这样感情积淀,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达到的,需要在平时的运营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去达成。

与业内同行的沟通

做任何业务,闭门造车都不是正确的选择,互联网团队里特别是运营跟市场,更不应该每天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你应该能够发现,岗位级别越高的人,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反而越少,因为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在外面跟圈内人进行业务方面的沟通、交流跟合作洽谈。

互联网运营人员要保持足够的开放性,除了上面说的部门内、部门间的沟通外,要适当的多浏览些行业的论坛,加一些行业的微信群、qq群,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多参加一些行业的会议,拓宽自己的圈子,扩宽自己的视野。有视野才会有事业。

开放学习的意识

从网上学习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不管从事什么岗位,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处理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也不是什么样的内容都去一股脑的收集,要形成敏锐的信息甄别能力,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最高品质的内容上去。

另外,互联网运营人员因为本身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一直在网络上,也更容易受一些网络内容的吸引。学习20分钟觉得累了,看会韩剧吧!这个待会再看,先把今天更新的热血动漫看了吧,一会肯定会把这篇运营资料看完,结果可以预料……

好玩的东西太多,我们运营人有足够的理由去体验,王者荣耀、吃鸡、抖音……优秀的产品也是必须要去体验和思考的,入戏的程度,自己把握。别让时间无形的溜走太多就好

同行之间学习

同行运营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同类型产品以及不同类型产品运营方式方法的学习,都能够帮助你快速成长,提升视野。

跨行业学习

行业融合交叉投资并购越来越多,冷不丁的之前做电饭锅的突然有一天做医药了,之前做水管的突然做游戏了……这样的案例最近几年已经见惯不惯了。

如传统广告业的一些营销思维跟方法,脑白金、黄金搭档、蓝瓶的钙等等;另外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形式也时不时的再往线下涉及,O2O、地面推广、线上线下同步搞活动等。

不要给自己的思维设限,时刻保持空杯心理,如饥似渴的去汲取对自己有营养的经验跟知识。

始发于简书:junruixx

]]>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http://buymuban.com/k3/765.html 老付最新很忙,这次先说下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下篇关于团队管理的内容老付正在酝酿。本文会附上老付自创正在使用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1、运营是什么?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最近有朋友加老付说他现在正从事内容运营,想争取换到更高大上的用户运营或活动运营来,老付给他的建议是放平心态,不管哪种运营,都不是啥高大上不得了的工作。运营就是一件需要目标导向和超强执行力的活儿,和产品经理的区别就是后者更强调对内部资源的协调和整合,比如做平衡研发和运营的中间人,而运营则是外部和内部都需要解决矛盾、满足需求,如下图,各自的交集关系以及交集比例不同代表角色分工和业务方向: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运营不是啥高尖端的技能,和正如之前没有产品经理一样,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分工协作,无非就是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分工的更细了,所以才产生了运营。老付觉得运营应该是按照市场策略,结合销售目标,调查和反馈用户需求给产品,通过运营手段配合产品迭代来做纳新、促活、留存、转化的过程。(可参考:用户运营:从零到二十万用户产品的AARRR模型所以说,运营人更多的是要求有行业理解(学习能力)、数据分析以及执行能力。

拿老付曾经的个人站长经历来说,市场策略就是根据所在行业宏观发展情况以及目标客户需求情况,结合竞品分析,制定的打法,简单来说,就是要搞懂你所在行业今年蛋糕有多大、大家都流行吃什么蛋糕以及你能吃多大;而销售目标就是具体到你怎么吃了,是通过线上提升流量来让用户主动找你还是线下陌拜、圈层以及展会来主动找用户;而运营则是在这个过程中把用户的需求转变为满足需求的迭代产品,最终把用户转化变现完成销售目标,提高市场份额。

2、运营的本质?在BAT和创业团队做运营有什么不同?

那么弄清楚了运营是什么,那么运营的本质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对运营进行一个分类,说到分类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娓娓道来,运营分为“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社群运营”……你说的都没错!但是这些只能是在面试对付你的面试官或者吹牛皮的时候有用,在老付看来,运营就分为“有资本运营”和“零资本运营”。这里的资本不是狭义的指经济学上的资本,而是指有无品牌、平台、人脉、行业积累、种子用户以及产品抓手等。例如,在BAT或是TMD和在一个创业型公司做运营以及从零到壹和已有种子用户中途接手的运营是有很大的本质区别的。在有资本运营例如BAT中,对运营人的要求是内部资源调用以及最大化利用能力,考验的是协调、沟通、组织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公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零资本运营例如一穷二白的初创企业则是要求能充分了解和整合行业需求,带领产品快速试错、小步快跑,更多需要的是引入外部资源能力,考验的是策划、演讲、商务拓展能力。当你做运营越久,越会觉得运营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调动内部或外部的所有资源来进行某个聚焦目标的整合后,达成一个目标的过程。数据分析很多人会做、ppt很多人会讲、运营工具很多人会用,但是资源整合却不是人人都行,也许,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拥有行业背景,自带未来业务相关资源的运营人才都很抢手以及为什么很多公司都只把运营部门设置在北上广深而非二三线城市了。

3、怎么做好运营?

当你领悟了运营是什么和运营的本质后,我相信跟老付一样,在努力成为一名好的运营人路上还是会磕磕绊绊,遇到很多困惑和问题。在这里,老付分享一点自己有限的经验:

第一、必须跟你的用户做朋友

干哪一行就爱哪一行,俗话说“混圈子”,如果是正在做一款幼教类产品运营,那么你该做的,就是跟家长、老师以及孩子们成为朋友;如果你正在做一款家具类产品运营,那么你该做的,就是跟设计师、装修公司、业主成为朋友,正如第1点所说,没有深入理解把握用户需求,(产品运营中必知的三个用户心理及行业应用案例)并且反馈到产品,那么你的产品就是闭门造车。(很多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都会有这个通病,喜欢自嗨)

第二、人脉整合和梳理

把你商业闭环中每个环节的相关或者同类的人脉画上去。正如第2点所说,运营的本质是做资源整合。那么,对于一个非小白已有运营经验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每个可能未来做整合的资源做梳理和分类。不过前提是一定要有某个聚焦目标,这个可以是一个吸粉活动、一个换量、也可以是一次线下联展,最重要的,是大家共赢,互不冲突。不然,人脉这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但是用不上,或者用上了,也是用一次死一次。

第三、目标聚焦,任务分解

作为运营领导级别,必须做到目标聚焦,因为运营既对内又对外,需要承担的目标太多,特别是小公司,基本上都是把运营当市场、销售来做,出现又要对销售额负责,又要对数据负责,往往会迷失,不能形成合力。在制定kpi的时候,针对一个大目标,例如年底达到5w注册用户,3w日活来进行阶段性分解(一般按季度和月即可)比又是制定注册用户数又要考虑日活还要考核自媒体粉丝数或是签约数甚至是不是精准用户等等要好得多。特别对于产品尚未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创业型团队来说,围绕一个目标干,先不考虑那么多才是最可能达到的。

把你的运营团队每月把当月的运营目标和具体工作项列出来并拟定项目进度表张贴到小黑板上,对应节点进行负责人签字,这种传统而有效的公布栏管理方式实战中非常有效: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第四、善用运营工具,提高演讲能力

运营的事情很杂,事无巨细,常说运营的成败取决于执行的细节,那么善用运营及管理工具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常用的工具我会在后面系列中详细来说,这里大概说一下,线框图及流程工具:MindManager xmind,不过我个人画流程图喜欢用ppt或axure;数据统计:百度统计(pc及竞价)、友盟(移动端及pc端原cnzz);趋势分析:易观、百度指数、数据魔方等;团队协作:tower、钉钉、石墨文档等;aso相关的:aso100、酷传;产品运营类社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鸟哥笔记、馒头商学院、创业邦等;TMT资讯类:虎嗅、钛媒体、36KR、知乎、chinaz、a5等;SEO:seowhy、百度站长平台。

另外想说一句,如果你想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运营者,一定要提高演讲能力。(学好新年提加薪|产品人不知道的五大PPT演讲技巧及案例实操)最起码,你不会想出现有一天当你作为coo上台向公众介绍你产品的时候会怂。

第五、定期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

这块不想细展开,千万不要认为数据分析是产品应该做的事。要知道不管你是在运营一款千万级产品还是几十人的自媒体,数据分析都是性价比最高、真实度最好的衡量运营结果及针对性调整运营政策的手段。如果你在一家人事关系复杂的企业,那么这块工作就尤为重要了,老付喜欢的是能用数据说话的就别BB~。

第六、参加行业交流、多学习多积累人脉

这点的重要性就不赘述,原因参考第二点,老付就说这么一个案例:老付09年创业的时候,认识一个创业伙伴,当时有风投有团队有资源还是失败了,不过这哥们特能混,圈内人脉很广,在短暂沉寂之后,再次出山,现在做游戏代运营及游戏流量分发,公司已经几百号人、月流水几千万。

4、运营团队怎么建?如何考核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老付现在项目的运营团队架构图

团队组建还是看你是有资本运营还是零资本运营,有资本运营架构已经很完善,就算是新开项目,那么有钱有名气可以任性的来。如果是零资本运营,那么在组建团队方面,你至少需要一个有行业从业背景和一个懂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运营,此外一个好的策划将会是你的第二个大脑,你还需要做活动运营,你的产品需要大量的活动。这就是运营的三个板块。如果你是一个全功能的团队,就是在运营这边都是自己做,一般是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业渠道拓展。最好条件允许的话,配备一个产品运营,一个又懂产品又懂运营的小伙伴,会让你在跟产品博弈的时候省去很多麻烦:)。这样就组成了你的运营团队,你可以按照这些角色针对性的去找。老付自创的BD统计表如下,让你的BD队友定期进行BD情况汇总以及状态描述,对于你非常有用: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老付用了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状态: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下面这个内容也可供参考:“运营统筹分两块内容,第一个是自动化运营,就是全部用流程、机制或者自动化工具配置出来,比如说常规的春节、五一、十一等,都是自动做好。另一个是突发的,比如说刷屏事件(热点新闻等),需要临时战斗小组,需要一个人来统筹,你要找到在这个策划里头的一个leader,除了日常的自动化运营以外,这种抓热点的工作往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家往往刷刷屏就过去了,但是对于推广来说,这都是特别好的商机,不容错过。策划在执行方面也分为两档人,一档人就是经典的团队,在活动策划、品质、风控上面自由的人,另一档在后面执行的时候你可以签字或外包的形式,让他去执行,只要做过活动策划一般都能胜任。这是运营团队的一个配置情况,可以按照这个角色去定向配置。”

关于运营团队考核,老付认为一定要有一个明确清晰可达成的团队整体目标和拆分后分阶段需要达成的各岗位的岗位目标,这也是参考了目前大公司比较流行的OKR模式,例如老付自创的一个考核方法就是:

运营考核以个人部分[工作业务KPI(80%)+工作态度(20%)]+公共指标库两方面作为考核依据,个人部分占80%,公共指标库占20%。考核办法为:

1、 个人部分按月根据工作内容从运营组绩效考核指标总库 中选取项目对运营进行考核;至少选择三项(加分项目除外)。加分选项需达到一定条件后计入考核表;

2、 针对目前运营所需,个人工作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本岗位日常工作,本岗位临时工作,及其他(非本岗位)工作。本岗位临时工作和其他工作根据当月工作计划作为考核项灵活调整或增减。

3、 表中引入权重,但是只是作为参考值,可根据阶段工作重点进行权重的调整,但考核方法、规则等不能变动;

4、 考核结果按照完成程度分为三个档次,例如:分别为80分、90分、100分;

5、 个人部分(工作业务KPI(80%)+工作态度(20%))+公共指标库总和为总得分,>90分可享额外奖励,90分到100分为优秀,80分到90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不合格。每月工作业务考核得分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6、 本月工作绩效成绩总分,总分低于60本月考核不合格,按总分与100的差值百分比系数扣除本月绩效工资或岗位工资,如总分超过100即为本月考核优秀按超过的分值乘以百分比系数记作额外绩效奖励。

7、 如果连续三月总分不到60,考虑转岗或劝退。

8、 年终奖考核办法以每月考核总分为重要依据, 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 系数为1.4、1、0.6、0

每月对团队成员逐个自评和打分,然后折算成总分进行最终绩效评定: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5、运营方案怎么写?

这是老付最新的一个运营方案,运营方案简单的来说,就是目标是什么?怎么完成?需要多少钱?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时间?老付这里用了5W1H来做的分析。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STEP1:目标是什么?那么在制定目标和抛出你的运营目标之前,你可能需要引用整体项目的宏观背景以及项目现状、竞品分析来从政策、数据和同行案例层面为你的目标可行性做佐证。

STEP2:怎么完成?提出了你的运营目标并做了可行性论证后,那么就要提出具体如何去完成的运营思路和方法,一般必须包含几个要素

(1)具体运营要做的事,即你现有的产品通过运营能满足哪些用户需求以及未来你期望通过运营产品来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2)做这些运营工作的时间和顺序,即你运营的周期阶段工作分解: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3)运营所需费用预算:费用预算建议做细,也是按照类别、时间、事项、预期效果来分别罗列,再汇总。实际应用中,预算一定要只多不少的原则来做。

(4)运营人员安排及结构图:你达到运营目标所需要的人员职能、数量及结构图

(5)运营预估阶段性成果及收益模式:

作为运营人,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附团队考核办法和运营常用文档)

综上所述,这就是老付自己关于运营的5点心得建议,运营人,一定要放低姿态,目标导向和狠抓细节是必备素质;行业深耕和资源整合是核心竞争力。引用扎克伯格的一句话:“你的想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需要不断付出实践去验证,你要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

作者:付如涛,14年互联网运营专家。

始发于简书:老付说运营

]]>
一张脑图读完400页好战略,坏战略| 缺乏战术协同的战略就是一句口号 http://buymuban.com/k3/764.html 战略不是一句空话,也只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战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可以改变企业的命运。十几年来,关于战略的图书汗牛充栋,概念泛滥,混淆不清。本书重新让“战略”回归本质,分析了构成一个好战略的基本逻辑。

一张脑图读完400页《好战略,坏战略》| 缺乏战术协同的战略就是一句口号 一张脑图读完400页《好战略,坏战略》| 缺乏战术协同的战略就是一句口号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容易脑图

]]>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种产品逻辑笔记 http://buymuban.com/k3/763.html 周末读完了《上瘾》这本书,非常有趣,上瘾模型”诠释了很多畅销产品所蕴含的设计理念,揭示了这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产品和服务让人欲罢不能的秘诀。当然书中的上瘾,并非是真正的上瘾,指的是一种强大的习惯。例如,跑步跑久了,不跑就难受。早上起床后,先刷一下朋友圈,再刷牙。这些都是强大的习惯。

什么是上瘾模型呢?

上瘾模型是基于人类心理的一个框架,它的设计目的是将用户遇到的问题和设计者的解决方案频繁联系在一起,以帮助用户形成一种习惯。作者埃亚尔把上瘾模型分成了四个部分,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以及投入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种产品逻辑》笔记 上瘾的模型

一、触发

“触发”是上瘾模型的第一个阶段,它指的是促使你做出某种行动的诱因。触发分为两种,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

通过发出行动召唤来暗示用户,称之为外部触发。我们身边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充当行动召唤。外部触发通常都潜藏在信息中,这些信息会告诉用户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外部触发有以下4中类型:

  • 付费型触发

做广告或是通过搜索引擎做推广都属于常见的付费型触发,企业借助这种途径来吸引用户的眼球并触发他们的下一步行动。例如现在的游戏买量,就是付费型触发,通过广告来有效的拉入用户。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但成本高,不是长久之计。

  • 回馈型触发

回馈型触发不需要你花钱,因为它靠的不是钱,而是你在公关和媒体领域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这种方法免费高效,但持续输出高品质的内容,这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又前景莫测的任务。

  • 人际型触发

熟人之间的相互推荐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外部触发。这种方法能带来病毒式传播和增长,但前提是产品确实好,否则人们在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会因为失望或愤怒而停用这个产品。

  • 自主型触发

自主型触发是只要用户同意接收,就会远远不断的收到更新,提示他你的存在。这种办法可以激活已注册用户,防止用户休眠。例如游戏中的各种活动开启推送,微信朋友圈有更新的小红点等。

前面3个触发是以争取新用户为主要目的,而自主型触发则是驱动用户重复某种行为作为重点,目的是让用户逐渐形成习惯。如果没有自主型触发,产品就难以足够高的的出现频率渗透进用户的习惯里。

内部触发

内部触发不同于外部触发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但它会自动出现在脑海里。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内部触发,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例如,感到无聊时,很对人会想法设法去找乐子,回去玩游戏,刷抖音和今日头条。形影单只时,微信或者QQ可以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他人的陪伴。作为设计者,我们需要了解那些有可能成为内部触发的各种情绪,并且要知道如何利用外部触发来促使用户付诸行动。

二、行动

“行动”是上瘾模型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让用户“用”起来,这个“用”,在电商平台,是“购买某个小东西”,在游戏中,是“完成一个小任务”。

斯坦福大学的福格博士构建了一个行为模型,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相对容易的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福格行为模型可以用公式来呈现,即B=MAT。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要想使人们完成特定的行为,动机、能力、触发这三样缺一不可。否则,人们将无法跨过“行动线”,也就是说,不会实施某种行为。

我们具体要做的就是解决用户的“想不想”和“能不能”的问题。

“想不想”就是动机,是决定用户是否愿意采取行动。虽然心理学界对于“何为动机”这个话题各执一词,但是福格博士认为,能够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核心动机不外乎三种:

  • 第一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我们追求快乐,就是对娱乐休闲的追求,所以我们玩游戏,看抖音。

  • 第二种,追求希望,逃避恐惧;

我们追求希望,就是对以后生活的向往和奋斗,比如现在很火的内容付费产品,得到app,知乎live等。

  • 第三种,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我们追求认同,则是对他人认可崇拜的追求,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facebook等。

细想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上面的三种核心动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例如游戏里面,既有追求及时反馈的快乐,也有通过排行榜,分享功能实现的追求认同。

“能不能”是能力问题。就算触发生效,动机强烈,用户仍常常不按照设计者期望的轨迹前进。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可行性不足,换句话说,用户没有能力轻松自如地使用这个产品。简化使用过程作为设计宗旨,这有助于减少摩擦,消除障碍,推动用户跨越福格所谓的“行动线”,采取下一步行动。我们可以从4个维度来大幅度降低用户上手用的难度:

  • 时间——完成这项活动所需的时间

第一次登录,注册账户,只填手机或者邮件;更或者直接用微信,微博等第三方社交账号登录。

  • 金钱——从事这项活动所需的投入

第一次购买,商品价格,划算到没有天理的地步,例如游戏中性价比超高的首充礼包。

  • 体力——完成这项活动所需消耗的体力

第一场胜利,打败小怪,要赢得轻而易举。

  • 脑力——从事这项互动所需的消耗

第一个任务,谜题简单,千万不能绕弯子。

总结一下,增强用户的动机,降低难度,促使用户采取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养成习惯。

三、多变的酬赏

“多变的酬赏”是上瘾模型的第三个阶段。用户一旦有行动,就要立刻奖励他,奖励,会刺激下一次行动;行动,又会带来更多的奖励。如此往复,形成习惯。如果一直奖励同样的东西,用户再喜欢也会失去兴趣,为了打破用户的“适应性偏见”,所以需要“多变的”酬赏,要变着花样来给用户奖励,打破用户对酬赏的“适应性”。具体有下面三个方法:

  • 社交酬赏,是指人们从产品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取的人际奖励。
  • 案例:facebook 用户无法预知下一次访问网站时会看到些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登录。 变化不定的内容驱使一些用户在信息流中不停地搜索新鲜内容,而对于内容提供者来说,他们的酬赏来自别人的点“赞”
  • 案例:英雄联盟 给游戏设计了一个奖励机制,取名为“荣誉值”,玩家可以给他们认为光明正大的游戏行为奖励荣誉值。由于荣誉值只能从其他玩家那里获得,所以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推出不久后,它就成为一种荣誉的标志,象征着集体赋予的一种崇高地位。玩家可以根据荣誉值判断出哪些人是“捣蛋鬼”,从而与其他玩家一起联手把这些害群之马踢出局。
  • 具体方法: 设计排名、PK体系,让用户从对比中获得幸福感,设计点赞评论、社群活动,让用户从社交中获得幸福感。
  • 猎物酬赏,是指人们从产品中获得的具体资源或信息。
  • 具体方法: 设计升级、勋章体系,让用户兴奋时有小进步,稍微疲劳有中进步,关键时刻有大进步,延长幸福感;
  • 自我酬赏,是指人们从产品中体验到的操控感、成就感和终结感,体验了人们对于个体愉悦感的渴望
  • 案例:魔兽世界 玩游戏时,玩家努力掌握游戏技巧打通关的过程就是一种对自我的酬赏。升级、获取特权等游戏规则都可以满足玩家证明自己实力的欲望。“魔兽世界”中,玩家会随着角色级别的升高而获得新的能力。为了得到高级别武器,攻占未知的领地,增加角色的分值,玩家们会全情投入地沉浸于游戏中。
  • 具体方法: 每月领工资,一点都不激动;突然收礼物,是意外的惊喜。设计“秒杀”、“中奖”、“捡到宝贝”等活动,让用户获得意外幸福感。

多变的酬赏不是银弹,我们作为设计者不能因为它的存在而期望产品在瞬间绽放光芒。在设计酬赏时,务必要考虑到用户使用该产品的原因,确保它与用户的内部触发和使用动机相吻合。

四、投入

“投入”是上瘾模型的第四步。投入阶段背后的大思路是利用用户的认识,即使用(个人投入)越多,服务越好。就像一段良好的友谊,投入的努力越多,双方受益越多。即让用户不断“点滴投入”,并最终“因为投入多,所以离不开”。

比如,你可以不断存储用户的价值,发过的文字、照片;获得的级别、技能;积累的粉丝、点赞。这些都是用户的“沉没成本”。因为这些带不走的沉没成本,他会不舍得离开。

用户的投入,又可以产生下次触发,从而产生正向循环。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上瘾模型”。

如何使用上瘾模型?

要使用上瘾模型,需要先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自己会使用这个产品吗”,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品会帮助用户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吗”。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可以开始尝试使用这个上瘾模型了。

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研究现有的成功的习惯养成类产品,不是为了原样照搬,而是要看看它们是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的。这样的学习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消费者心理,提醒你关注那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和渴望。

但是,尝试之前我们需要对用户进行“习惯测试”,“习惯测试”就是对用户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具体群体以及用户的喜好。

“习惯测试”的做法:

  • 第一步:确定用户。搞清楚用户对于产品的使用频率,确定有多少用户满足你的条件。对自己的产品要有合理推断。
  • 第二步:分析用户行为。摸准用户的脉,每个产品的忠实用户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找准路径,就能改进产品体验来鼓励用户行为。
  • 第三步:改进产品。有了新的见解和新的感受,就要应用到产品中,推动新用户成为忠实用户。可以通过渠道更新、内容变更、功能侧重来达到这一目的。

想要做好产品,就要增加代入感,把自己当作产品的用户,去想“我希望其他人给我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我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想让用户对自己的产品上瘾,就需要全面了解产品,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用户。知己知彼,才能更容易取得成效。

最后,附上我总结的思维导图版的上瘾的知识模型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种产品逻辑》笔记 上瘾模型

始发于简书:windknife

]]>
用户调研–方寸有道读书笔记 http://buymuban.com/k3/762.html 周末阅读了百度出品的<方寸有道> 用户调研介绍比较全面, 特别记录。

一、用户调研

1.用户调研的基本原则

产品体验的好坏在于产品与用户的匹配程度

(1)以产品为出发点,客观、体统、全面的评估产品对于其目标用户人群的竞争力和使用体验;

(2)以用户为出发点,理解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认知水平,能力经验,挖掘用户的需求与痛点。

2.人群研究

(1)调研目标

(2)人群选择

(3)方式选择,避免不同群体中“用户群体获取调研(调查问卷-可能“农民工群体获取不到,大学生群体比较容易获取”)”

(4)大数据分析-注重用户行为序列分析,大数据验证常规性调研结果,指引设计优化

3.借助“体验地图”来进行“用户调研”,优化产品

体验地图:是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去理解用户、产品或者服务交互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工具,它可以直观的展示用户在达成某个具体目标(使用某个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流、需求、期待、整体体验

1.“体验地图”的步骤

step1. 梳理行为流;

a.找到关键角色;

b.理清行为顺序与关系;

c.清洗行为环节;

step2. 通过用户调研诊断体验问题;

用户体验地图的基本要素

a.用户行为流;

b.用户行为;

c.用户需求–焦点小组、访谈法、观察法、日志法、田野调查等;

d.体验痛点–焦点小组、访谈法、观察法、日志法、田野调查等;

e.用户满意度–问卷或者后台数据分析;

f.情绪|表情反映;

g.else;

(3)绘制和展示体验地图;

a.确定框架;

b.绘制用户行为流

c.绘制满意度-情绪曲线;

d.填充调研结论;

e.讲一个好故事(PM,RD,运营,管理者等)

(4)利用体验地图推动落地。

a.区分问题的优先级

b.组织workshop集中讨论

c.通过跟进表定期进行问题跟进

2.注意点

做调研的时候需要让用户同时使用竞品,这样才能评分或者结论才有用;

3.关注

行为 需求 想法 痛点 机会点

4.用户调研方法

4.1主要方法

(1)定量问卷法:了解用户对某环节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情况问题、需求、行为、满意度

(2)定量后台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推测可能遇到的问题行为、问题

(3)定性焦点小组:短时间内快速了解用户普遍遇到的问题场景、问题、需求、行为、建议

(4)定性访谈法深入挖掘典型用户的行为和问题场景、问题、需求、行为、满意度、建议

(5)定性观察法:无法直接通过语言沟通表达出来的问题场景、问题、需求、行为、情绪表情

(6)定性日志法:不方便与用户面对面沟通,比如用户身处外地场景、问题、建议

(7)定性田野调查:对用户和所处的环境不熟悉,或存在一些障碍,可以深入实地场景、问题、需求、行为、满意度、情绪表情、建议

4.2用户调研中期望全面、系统的诊断问题

(1)重视触点(触点-用户与产品或者服务相接触、相互动的地方);

(2)注意抽样的代表性(用户&角色&地域&场景&时段)

(3)深度(对问题了解尽可能深入、具体、准确)与广度(覆盖用户群体广)相结合

(4)定性(问题是什么?)与定量(问题有多严重?)相结合

二.如何搭建全面、系统、有效的用户体验评估体系

对于一个功能(比如说搜索),如何评价其用户体验

1.梳理影响产品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

产品、使用场景、用户

eg.用户对移动搜索的核心需求:全、新、快、准、好、省

2.拆解、梳理评估产品体验的维度和指标

好的指标体系

(1)完备

(2)各指标之间没有重叠并且粒度一致

(3)完善指标池,梳理、去重,相似指标合并,不同指标之间相互独立

(4)区分主管指标和客观指标

确定不通指标的评估方法(后台客观数据评估、用户体验专家人工评估、用户主观评估)

(5)将评估维度和指标操作化

(6)验证评估指标的信效度

2.利用评估体系全面、系统地评估产品用户体验

(1)选择评估手段

(2)确定评估周期和评估范围

(3)执行评估过程

3.发布评估结果,推动体验改进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产品体验水平,为下一步的体验优化服务

三、商户访谈(toB)

1.商户研究的特点

(1)案头研究(eg.了解商户的营销需求、痛点等)

     a.行业概况分析:行业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市场规模、行业特点

b.消费潜力分析:行业客户特征、竞争格局、消费特征、合作模式

c.行业结构分析:产业链构成、合作模式

d.消费流程、O2O模式分析:具体消费交易流程

行业聚焦:客户特征,消费水平、产品使用、潜在价值

(2)行业聚焦的分析角度

客户特征

关注优质客户群体量级。将“日均消费超过一定额度的客户”判定为具有消费潜力的优质客户->选择优质客户多的行业

消费水平

关注移动端消费情况。

产品使用

潜在价值

(3)方法选择的特点:保密为重,深入互动

1)以对商户信息的保密为前提;

2)上门拜访注重深入交流与互动;

(4)执行过程的特点:事无巨细,规避风险

1)时间:严格的邀约控制,精确到时点的走访安排;

2)空间:扎堆就近原则;

3)人员:差额备份,有备无患;

(5)执行过程的特点:事无巨细,规避风险

1)内部预防,做足功课;

先针对公司内部“与这些公司有交集的人”进行调研

2)选对角色,事半功倍;

决策者–投入意愿、市场环境、企业营销决策等较为宏观的问题;

直接负责人–投入医院、市场环境、产品建议等宏观加微观问题

操作者–产品使用体验、功能改进等涉及具体产品的微观问题

3)三用几千,打破坚冰;

旁敲侧击法

抛砖引玉

螺旋递进

4)烘托气氛,控制场面;

突出重视感;

减轻压迫感;

5)身份中立,谨言慎行;

6.商户研究成果的推动落地

1)摸清自己内部结构,成果定向输出;

2)多方联动参与,促进意见共识;

3)细致梳理需求,搭建功能框架。

始发于简书:简里的简书

]]>
什么是运营? http://buymuban.com/k3/761.html 现在运营这个词越来越多人关注,从业者也越来越多。

但是你翻遍整个互联网或者问无数人给的答案都是不统一,也可以说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因为运营本身工作的事情就比较杂,做的事情也比较多,比如现在市面上的用户运营、活动运营、社群用户、推广运营、渠道运营等一系列顾名思义的关键词。

今天王大侠将给大家一一讲解一下。

运营是为了一个目的选择当下最适合的手段去影响他人。

就好比你追自己喜欢的女生,你会疯狂的给女生发短信,还会想办法知道女孩子喜欢什么,想办法送女孩子礼物,想各种各样的方法约女孩子吃、看电影。

什么是运营?

目的:找女朋友

手段:发短信、吃饭、看电影、送礼物

影响:增加好感、建立信任、彼此了解

现在你对运营是不是能够理解了?或者瞬间明白了?你可能在想运营就是这么简单吗?

答案:肯定不是,运营说着很简单,但是做的时候超级很难,就好比你追女生的时候有99次都是被拒绝的,但是有一次成功了,你将获得意向不到的收获。

其实运营就是中介让用户了解公司的产品,同时也让产品让跟多的人知道。

什么是运营?

你们都知道运营的目的是拉新、留存、成交是吧?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

运营真正的目的是拉新、成交、转介绍。这里跟朋友重点解释一下。

为什么留存不是运营做的事情那?道理很简单,就好比你刚刚开始喜欢一个女孩子,在追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女孩子不是自己喜欢的性格,也不是自己想要处的对象,这个时候你就会放弃追求了。

运营也是一样,就好比你好不容易把用户拉进来,体验你们的产品,结果在体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堆的问题,这个时候用户自然就会退群,或者走掉。

所以留存这个不是运营应该做的,而是产品经理做的,只要你的产品过硬用户自然就留存下来了。

当运营把用户成交了,后面就开始想办法让用户转介绍用户了,这点玩得比较好的,还是要属微商的模式,微商就是一个介绍一个,然后建立了自己的微商团队。

什么是运营?

做运营一定要考虑转介绍这个事情,现在很多裂变的玩法都是通过转介绍的手段,可想而知转介绍对运营来说非常的重要。

也在次告诉大家在找运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好的产品,如果产品不好,你有在好的运营手段都很难运营起来。

就好比诺基亚前面的销量很火,但是后面根本上时代的进步,那怕拥有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最后也难免被收购的噩耗。

那么运营通过哪些手段拉新、成交、转介绍?如果你想知道具体怎么样做找王大侠,到时候我们语音细聊。

因为产品不一样手段方式不一样,用户群体不一样玩法又不一样,所以想要给获得更好的建议,只有我们相互交流才能给你更好的建议。

始发于简书:王大侠l运营

]]>
运营小白看运营 http://buymuban.com/k3/760.html        在尚未接触运营一职的时候,只觉得运营二字听起来是份高大上的工作,心有沟壑运筹帷幄的那种感觉。真正去了解和学习过,才发现运营的职能与其说是运筹帷幄,不如说是穿针引线。通过慧眼和巧手,利用有限的资源,用一系列琐碎的工作拉近产品与用户间的距离。

若想成长为一名有职业成就感的运营,要把用户当成自己的好朋友,聆听他们的心声,将之反馈给产品和研发团队。运营从业者在全局与细节上的不断努力,帮助产品实现一次又一次迭代,使之越来越完善,也越发符合用户的真正需求,使用户慢慢离不开产品,成为忠实用户。运营致力于不断提供产品的短期价值,从长远来看都是为实现产品的长期价值服务。一款产品的成功,除了产品本身的优秀与独特之处,运营的不懈努力同样功不可没。

运营内部也有具体分工,如活动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等。其中只有活动运营有相对标准的工作内容,其他几大类都是相对不标准的,也就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可能性和挑战性。互联网行业发展极其迅速,运营从业者也由此需要不断学习,吸纳新知紧跟发展步伐,才有可能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独当一面。

运营能够赋予产品耀眼的光芒,运营从业者亦要去做那个能闪耀光芒的人。

始发于简书:阿兔酱

]]>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http://buymuban.com/k3/759.html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文 / 黄有璨 (范晓俊亦为本文搜罗了大量资料,并采写了文中部分内容)。

前言

运营”是个有趣的东西。

作为一个现今互联网行业中最为普及的工作职能,它却又往往被称为是一大“玄学”。

一方面它的地位和权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似乎它又很模糊,看起来,少有人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讲清楚到底“运营”是什么。

回溯起来,“运营”这项工种的出现,其实不过短短十几年。

某种意义上,我们愿意相信,一件事物,如果你并不足够了解它的过去,那你一定很难真正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猜想,假如我们能够回过头去认真回顾一下“运营”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发展史,会是件有趣,且有价值的事。

这形成了本文写作的初衷。

那么,究竟什么是“运营”?

我发现,在现有的互联网世界中,“运营”的范畴下所能包含的具体工作内容,可谓繁杂无比:推广投放、活动策划、内容制作、数据监测、用户管理、客服……诸多内容似乎都能够往其中装填,几乎每一个被称为是“运营”的互联网从业者,身上都会背着不止一项工作内容。

因而,要试着谈论运营,我们必须要先界定运营。

按照我在《运营之光》第一章中给出的定义,运营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的连接产品和用户”。再进一步讲,这里又存在两个目的,一是能够获取用户并实现用户付费;二是能够更好的维系住这些用户,令之愿意与你持续发生关系。

而一切围绕着这两个目的来展开的具体工作内容,都可被视作某种运营手段。以及,一个靠谱的运营,一定是能够懂得、并熟练掌握多种运营手段的——这与传统行业中的状态全然不同。

但是,这样一项既复杂又多样有时又会显得有些宽泛的职能,到底是怎么诞生的?以及为何会诞生它?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们依次梳理了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的行业发展历程,提炼出了其中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产品,并试图着重去分析这些互联网产品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如何实现“用户获取&用户付费”、“用户维系”这样两件事的。

以及,我们也同时关注着“运营”这个概念在行业从业者心目中的认知变化。

我试着回溯了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去观察在其每个阶段围绕着“用户获取&付费”与“用户维系”这样两个目的产生过哪些不同的具体做法,在经过观察和思考后,我粗步有了以下几个结论——

  1. 在互联网诞生之初,是不存在“运营”这样一个职能的,这个职能及其称呼是渐渐被演化出来的;
  2. 最早出现的最贴近于当前“运营”的岗位,是“网络编辑”和“社区BBS管理员”,其次是各种网络推广;
  3. “运营”的概念最早大约成型于2001年前后,而真正意义上“运营”这样一个概念和职能在互联网圈内开始逐渐普及开来,大约是从2004、2005年前后开始的——从那时阶段开始,包括新浪在内的大量互联网公司中的“编辑”开始被称为“内容运营”,而类似“社区运营”这样的叫法也开始被普及开来。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去思考的过程。

以下,我将分7个阶段为你带来我更具体的观察与思考。

1984-1993:互联网的萌芽

少有人知道,人与人之间第一次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较大规模的信息交换,差不多是在1984年。

那一年,一个叫“惠多网”(FidoNet)的BBS建站程序在美国出现。用户通过电话线连接,以点对点的方式转发信件。惠多网是全世界第一个BBS网络。

7年后,中国的惠多网“长城”站开通,这时候上惠多网的几乎都是从海外拨长途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部分后来的国内前沿技术爱好者。在当时的长城站上,就已经有了马化腾、求伯君、丁磊等人的身影。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年轻的马化腾

1993年开始,随着拥有PC的用户越来越多,以及众多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互联网”开始如野草般无预兆地疯狂生长起来,并先后诞生了如网景雅虎这样的互联网公司。

大洋彼岸的盛况无疑是令人悸动的。于是,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之风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开始生根发芽。

1994-1997: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用户体量:不足30万

互联网代表产品:门户,早期BBS

代表性运营工种:网编,BBS管理员

对于老一辈网民和互联网圈人士们而言,基本上不太有争议的一件事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起点,是1995年前中关村大街上那家叫做“瀛海威”的公司出现。大概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瀛海威当年那个经典无比的广告——“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瀛海威广告牌

所以,你发现了,那时候的中国,互联网对于人们最大的吸引力所在,是“信息”。在那个大多数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还是看“新闻联播”的时代,信息还是100%的稀缺品。

于是,围绕着“信息”的获取和消费,在国内诞生了最早的两种产品形态,分别是“门户网站”和“BBS”。

其中,前者的代表,是新浪搜狐网易,而后者的代表,则是天涯猫扑西祠以及各大门户网站下属的论坛。它们差不多都集中出现在1995-1996年间。

同样都是提供信息,“门户”与“BBS”之间最大的不同,源自于门户网站的内容都需要自己采集编写,而BBS上的信息则大多来自于用户的自发贡献,用现在的话来讲,一个是PGC,另一个是UGC。

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还是模糊的,大家都只知道互联网是个新奇、好玩的玩意儿,能够让你“足不出户就获取到全球资讯”,基本还没什么人会想到互联网上还能赚钱,很多人开始做网站也好,做软件也好,更多都抱着一些半好奇半尝试的心理,并没有任何特定的预期或是规划。

同时,在1998年之前,国内能够上网的人本身就很少,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在1997年,全国的拨号入网用户,不过才区区25万人而已。因而,那个阶段的网上在线服务也相对单一,基本上除了门户、BBS之外,就是少量的软件下载网站。

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网站与产品,都是无需考虑“用户获取”的——本身可以找到的网站和在线产品就很少很少,加上上网的人数也不多,基本你只要能够把一个东西做出来,且它不是太差,大家自然就能够找到它,且各类门户、论坛等也愿意无条件免费推荐和介绍你的产品——毕竟,在那个时候如果不介绍些新的网站和热点事件啥的,他们可介绍的东西也就没那么多了。

倒是,在“用户维系”方面,门户网站和BBS们还是要做一些事的。最起码,你既然提供的是信息的供给与消费,你得做好信息的更新和推荐吧?

于是,就诞生了互联网上最早的两种代表性工作:网络编辑和BBS管理员。其中,前者的工作主要是内容的采集、编撰和写作,后者的工作则主要是论坛中的加精、置顶、删帖,以及时不时的组织些灌水顶楼等在线活动。

这,基本可以视作是最早的“运营”类相关工种,他们在做的事,在互联网上信息还较为匮乏的时候,大多与“内容生产与维系”相关。

1998-2001:第一波潮流?

互联网用户体量:从100万-2000万

互联网代表产品:聊天室,更成熟的BBS,QQ,联众,各类下载类站点

代表性运营工种:在线推广,社区管理

如果要为早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定义出来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1998年或许是最为恰当的年份。以此为节点,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第一次长达3-4年之久的爆发与井喷,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波春天。

1998年,首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以下两件事——

  1. 1998年6月,微软Windows98操作系统发布,其中首次全面集成了Internet标准。操作系统的进化与更新,为更多家庭与个人能够接入互联网铺平了道路。
  2. 同样在1998年,作为一种比“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速度更快的上网方式,ISDN开始在国内得到普及,全国26个省会城市开始开通ISDN。

这两件事的之于中国互联网的意义,无异于一个原本只有烂泥路可以通往外界的小山村,终于开始要修筑柏油马路。

于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一年前后,在互联网上发生了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 BBS和论坛的黄金发展期

1997年10月31日,中国队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主场2:3负于卡塔尔,失去出线机会。此后2天,有个叫老榕的人跑到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体育沙龙论坛里发表了一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中国队主场2:3负于卡塔尔

这篇文章几乎在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后来被称为是“中国第一足球博文”,在发表过后2个月内,几乎被包括《南方周末》在内的国内所有的主流体育媒体乃至大众媒体转载和报道,以至于那个年代的球迷群体里,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篇文章和“老榕”这个名字的。

顺带说一声,当时体育沙龙论坛的版主,叫做老沉,即后来成为新浪总编辑的陈彤。

按照老沉的回忆,老榕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贴出后,体育沙龙的访问点击量达到了平时的数十倍。无数网民留言说:老榕让他们“热泪盈眶”。

此事的发生,是整个主流世界的人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互联网的力量和影响。在不经意间,是它把很多人带入了互联网世界的大门。由此开始,BBS和论坛开始迎来了一波黄金发展期,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作型选手进入。

2. 在线聊天室的兴起

同年,一部叫做《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网络小说突然走红。它讲述了一个一男一女借由网络聊天室相识,然后进而见面、相恋,最后再到女主角不辞而别,最终病逝的浪漫故事,受到了无数中青少年们的追捧。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by 痞子蔡

这也是第一部借由网络走红的小说,其火爆程度也几乎达到了无人不晓的状态。

借由这部小说的火爆,人们也越来越对于互联网感到好奇,潜意识中越来越渴望在互联网上去探索、尝试交流,乃至隐隐也开始期待着自己也能够邂逅几段美好的浪漫。

于是,或多或少是因为这部小说的走红,从这一年开始,能够承载多人在线即时互动交流的“在线聊天室”开始兴起。

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人们,面对的另一个境况,的的确确就是孤独寂寞。大部分人仅仅基于线下的那个社交圈子既有限,又充满了各种限制。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心中都憋着大量想说的话却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别人诉说,从十几岁的小毛孩子,一直到三四十岁的大叔阿姨,竟无一例外。

于是,聊天室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那时候最火爆的聊天室,叫做“碧海银沙”,其中最火爆的房间,差不多任何时候上线都会有至少近百人在线,甚为火爆。

总之,基础设施的逐步健全,加上互联网世界中不断频发的各种“焦点事件”,开始促使着一批又一批充满好奇心的网民们开始进入互联网世界的大门。

3. QQ和联众的诞生

当然,正如上面提到的,无数网民们在开始使用互联网之初,最大的需求就是“希望找到某种方式来排解自己的空虚、孤独、和寂寞”,于是,除了更加成熟的各大论坛、门户、BBS和聊天室之外,另外两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出现了。

这两款产品,一个叫OICQ,另一个叫做联众。

OICQ(后更名为QQ)在1999年2月上线,主打即时在线聊天。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QQ

而作为一个在线休闲游戏平台的联众则上线更早,它在1998年3月上线。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联众

这两款产品,几乎都是一经推出就在网民中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催生了互联网用户的增长——不夸张的说,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样的网络小说走红之后,很多人几乎是为了想要找人在线聊天或是一块玩耍而购买了PC和开始“上网”。

而QQ的走红,某种意义上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汇总,这当中,既有时机的关系,也有诸如腾讯对于用户体量的更加注重等原因(腾讯在当时首创的卡通头像、聊天记录云端存储等等功能都成为了QQ增长的强大助推力)。

在我的记忆里,我老家的那个小县城里,就正是QQ的出现才真正带火了“网吧”这样的地方。我还记得,差不多就是1999年和2000年前后,我老家的小县城里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六七家网吧,每逢周末走进去,你会发现满屋子的人都在上QQ,找人聊天。

数据似乎也可以佐证这一切。查阅CNNIC提供的全国网民数量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正是从1998年开始到2001年,全国网民的数量几乎每年都保持着10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用户基数增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4. 互联网商机初现

于是,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互联网上的商机也终于涌现。

1998年世界杯期间,新浪网以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形式吸引了大量网友,并借此获得了18万元广告收益——这似乎是我们可以查到的早期互联网史上的典型“流量变现”案例

而这一时期的联众,也开始推出诸如“个人会员”+“身份特权”等增值服务。

于是,当我们开始意识到“原来互联网也能挣到钱”,并且开始有人理解到“网站的点击量和访问量是决定一个网站价值的关键”之后,于是“流量”开始作为一个标准术语登上舞台,慢慢的大家都开始知道,“做互联网就必须要把流量做大”。

总体来说,对一些主流的现象级产品如QQ、联众、聊天室等而言,在这一时期内的用户获取,相对仍然是无需太多操心的——他们只需要能够做好基础服务,就自然会有大量用户源源不断的涌入。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仍然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红利期”。

按照官网公布的数据,联众上线3年后,到2001年,注册用户已达到2000万,而QQ到了2001年,注册用户数更是突破了5000万,同时在线人数也超过了100万。

而对于大量中小个人站点的站长和个人开发者们来说,他们的用户获取相比大型网站和主流产品,就必须开始想法设法做更多的事情。

那个时候,为了提升自己网站的流量或产品的下载量,他们常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互换友链、寻求门户网站的发稿,论坛BBS发广告,想办法提升自己在各个软件下载网站中的排名,提供各种资料包下载以导流等等。

以上种种,开始催生了一个叫做“在线推广”的工种,“导流”和“渠道”,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

5. 运营理论初现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部分论坛和BBS的管理也开始越发复杂起来——如果你只需要服务1万人,也许你就定期管理清理一些论坛帖子,加加精之类的就好了,但当你开始需要服务50万人甚至更多用户的时候,情况就开始复杂起来——你需要考虑划分更多的论坛版块,你需要开始考虑如何影响并维系好一个论坛的“氛围”,你也不再能够“事必躬亲”的去处理和管理每一个版块中的事务。

于是,在大量社区和BBS中,开始诞生了一种常见的做法——即通过招募和管理好一群管理员和“版主”,来帮助官方更好的管理社区。而官方则只需要少量的“社区管理”负责人,来负责维系好这群管理员和版主就好——甚至,在网上,N多社区管理者们还总结出来了所谓“引导产生兴趣,兴趣催生话题,话题集中讨论,信息聚合用户”的论坛管理四步法。

这,差不多便是后来在运营界被广泛流传的的“社区运营方法论”和“用户金字塔”模型的起源。

以及,这一时期内,部分产品开始会有意识的组织和策划一些活动来吸引用户关注,以及开始推出某些付费增值服务,典型代表如联众。

从1999年开始,联众曾多次引入马晓春等职业棋牌选手与用户在线对弈,并由此引发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

而联众在2000年举办的中韩在线围棋赛(China-Korea Online Go Tournament),更是有超过12,000名玩家同时在线参与,成为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以及,从2000年开始,联众也推出了自己的付费增值服务——联众会员,用户按月支付费用,支付后可获得包括个人在线形象美化、踢人等在内的特权。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其实就是联众自己的“QQ秀”和“QQ会员”,但它比QQ会员要早了1年多时间。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诸如此类的一些做法,也差不多形成了后来的“活动运营”和“用户转付费”等常见运营逻辑的雏形。

2001-2005:流量为王的时代与“运营”的出现

互联网用户体量:2200万-1.03亿

互联网代表产品:百度,hao123,各种强制安装插件,番茄花园,淘宝,网游

代表性运营工种:SEO/SEM,流量分发,QQ群管理,电商运营

在2001-2005年这段期间的互联网世界中,有几件事情的发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分别是——

  1. 网游的兴起和火爆;
  2. 以淘宝为首的电商的飞速发展;
  3. 伴随着网民数量的飞速上升,整个行业对于“流量获取”的越发重视以及部分“流量入口”的成形。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开始渐渐作为一种职能名称开始普及开来。这背后与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以下我们依次来讲。

1. 网游的兴起和火爆

从2000年开始,“网游”的概念就开始受到热捧。

而到了2001年,盛大推出《传奇》,网易也了推出《大话西游》,网游开始了一段长达4-5年的火爆时期。其中又以《传奇》最为成功,这款从韩国引进的网游迅速成为了很长时间以来最火爆也最赚钱的网游。一直要到后来魔兽世界的出现,才能超越当年《传奇》的盛况。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传奇》

而网游的业务模式较之其他互联网服务也有所不同,相比于其他互联网服务“做流量”的方式,网游有着更加清晰的盈利模式——卖游戏点卡或卖游戏装备。

正是围绕着这样更加清晰的盈利出口,在网游公司的业务开展过程中,除了在线推广外,首次出现了一些此前从鲜少在互联网行业见到过的操作方式。

其一,是围绕着“游戏点卡”的售卖发展了大量的线下渠道和代理商,尤其在校园,更是有大量专职售卖点卡的“校园代理”出现;

其二,则是围绕着“增加用户在线购买游戏装备或增值服务”的导向,开始有了一些不太能够见得光的运作手段。例如,笔者曾经知道有某网游公司为了提升用户付费频次和付费率的做法是类似这样的:注册大量所谓美女号,通过美女号勾引部分“金主”,让金主为美女号付费购买装备。

以上两者,差不多可被视为是最早的“线下地推”和“重点付费用户的维系”。

2. 电商的飞速发展

与“网游”一同渐渐兴起的,还有“电商”。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成立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通过B2B切入到电商领域,不到半年公司已经能提供来自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业信息;

同年年底,当当网成立,开辟网络图书销售平台;

2000年,雷军参与创办的“卓越网”上线开始运营;

2003年5月,阿里旗下的“淘宝网”上线,并在当年年底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当年即完成了3400万元成交额,并渐渐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商网站。

与网游一样,电商也是一项能够直接产生交易和支付行为的业务,在这个领域内,除了简单的推广,也出现了一些与其他互联网领域完全不同的工作内容。

比如说,如何选取商品和管理好店铺的商品品类,如何管理好商品库存和配送,如何做好店铺客服,如何包装商品,如何通过打造“爆款”等手段培养在线店铺的用户忠诚度,等等。

这些工作,差不多构成了早期“电商运营”的雏形。并且,在电商行业中,“运营”是一个一开始就有的职能名称,其工作内容差不多涵盖了上面提到的所有事情,主要对于店铺的日常经营及销售额提升负责。

3. “入口”和“流量”

此外,在这一时期,随着整个互联网世界中用户越来越多,且涌入的各类信息和网站也越来越多之后,人们开始面临一个问题:我该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中找到适合我的信息,并能够记住它们?

于是,从2001年开始,一个概念渐渐兴起,并越来越在互联网世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就是“入口”。通俗一点讲,你要是能够占据某个“入口”,你天然就拥有了数量巨大,且源源不断的流量。而就像此前提到的,在互联网世界中,流量已经被证明了是值钱的。

在这一阶段中,包括3721、hao123、百度、浏览器乃至产业链中更加靠前的集成操作系统“番茄花园”都一度成为了某种流量和用户基数巨大的“入口”。

入口既成,抢占“入口”就成为了诸多互联网产品们必须重视的事情,于是,这一时期,围绕着如何能够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能够在“入口”处获得更多的曝光和点击,大家开始各显神通。

比如说,有人开始慢慢发现,百度和其他搜索引擎的网页爬虫程序是具备某种规律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把你的网站变得对这些规则更加友好,你就能够在搜索引擎相关关键词的搜索结果页拥有更高的排名,于是,围绕着如何把自己的网站变得对搜索引擎更加友好,渐渐演化出来一个工种,叫做SEO(搜索引擎优化)。

当然,搜索引擎们也不傻,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搜索结果排名位会直接决定大量流量的时候,他们毅然决定,开始把自己的搜索结果位拿出来售卖,并采取了一种叫做“竞价排名”的规则来出售自己的搜索结果位,简单说,就是谁出的价格更高,这个位置和词条就卖给谁。于是,慢慢围绕着如何通过搜索引擎来完成付费推广,又进一步诞生了一个叫做SEM(搜索引擎引擎)的工种。

再比如说,还有人发现,除了搜索引擎这样“集中型”的入口,还有一部分入口,可能是“分布式”的——典型例如门户网站上的诸多新闻页面,也许他们每一个页面都没有多大流量,但要是这些页面上的流量都加总被起来,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于是,有人开发出了一种叫做“广告联盟”的东西,简单说,就是一种通过集合大量中小网络媒体资源(如中小网站、个人网站等)组成联盟,通过这些页面和站点来统一进行广告投放和在线推广的做法。

当然,围绕着如何获取流量,此前仍然常见的论坛推广、网站之间的流量互换、门户网站发稿,乃至渐渐出现的QQ群推广等等,也仍然是常见的手段。

于是,围绕着如何更有效的获取流量并降低流量获取成本,一个叫做“流量运营”的工种开始慢慢在这一时期出现。

以及,随着部分互联网产品尤其是社区类产品的用户体量直线上升到达数百万量级,如何更好管理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也变成了一个需要进一步加以思考的问题。

于是,开始有部分社区开始尝试结合数据,通过一些产品化的机制对于用户行为更好进行引导和约束,典型比如用户等级、勋章、积分等等手段都开始先后在不少社区内出现。

以至于,围绕着论坛的搭建和管理,还出现了类似Discuz这样的标准化BBS建站管理工具——这差不多也应该算是较早的标准化运营工具了。

4. ”运营“概念的诞生

据我们观察,正是在这一时期的互联网行业中,如新浪等一线互联网公司以及天涯、猫扑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内部也开始有了“运营”的叫法。比如说,以往的“编辑”开始被叫做“内容运营”,而以往的“社区管理”则开始被叫做“社区运营”。

回顾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我们有如下推测和理解——

  1.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持续提升,流量的获取来源开始不那么单一,而是越来越丰富和多样,且技术含量和讲究也开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包括对于相关数据的监测,也开始越来越全面和完善。以往简单推广就能看到数据直线上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你可能得去评估竞品的状况,评估渠道和用户匹配程度,还要监测每一个渠道的转化率等数据等等;
  2. 同理,在“内容”方面,随着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越来越多,以往的“编辑”需要完成的工作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比如说除了写好稿子,还需要考虑内容本身对于搜索引擎怎样能够更友好,还要考虑怎样的标题更容易获得流量,还要考虑相关稿件是否可以与其他媒体和站点进行合作和分发等等;
  3. 亦同理,关于“用户维系”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的手段也在变得越来越多。比如说我们可以拉个QQ群跟用户们的关系更近,可以组织线下活动,可以不时送些小礼物。包括,随着很多网站用户体量的直线上升,管理数百万用户也开始需要一个更加严谨的管理机制和体系,
  4. 当任何一个工作方向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可选项越来越多时,我们对于相关岗位从业者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也会越高,希望他们能够去独立完成的事也会越来越多。比如说,你应该很难想象一个早期初创的淘宝店铺能够有一个人专职去只写文案吧?更常见的状况,一定是一个人,既能管点儿推广,又能管部分商品包装和文案,还能捎带手把客服给做了;
  5. 于是,随着行业发展,当互联网行业越来越需要类似的多面手,但又不再能够用“编辑”、“策划”、“网络推广”等岗位来定义他们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称呼他们为“运营”。

到此为止,“运营”这个职能,正式在互联网行业中登上大舞台。

2005-2009:Web 2.0时代的运营——“用户”崛起

互联网用户体量:1.03亿-3.84亿

互联网代表产品:博客,wiki,视频网站,P2P下载,论坛,SNS

代表性运营工种:网络推手,论坛营销,事件营销与传播

在2005年前后,一个概念开始再一次在互联网圈内火热起来,席卷全球,这就是“Web 2.0”。

所谓Web2.0,可以简单理解为是“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于“由公司和网站雇员主导生成内容的产品模式”,称之为Web 2.0。当然,与之相对应,后者就是Web 1.0。

1. 用户力量的崛起

承接着这一概念,在2005-2009年这个时间窗口中,有大量所谓Web 2.0型的产品诞生和兴起,比如说优酷、土豆、酷六等视频网站,比如大量的P2P下载软件,比如豆瓣、开心网、人人网等SNS社区,还有博客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户”才是创造内容的主角,而官方要做的更重要的事,则是管理和氛围的维系塑造。

按照行业普遍认可的说法,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看起来,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突破1亿之后,“用户”们终于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尽情发挥自己无处释放的能量和创造力,让整个互联网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拥有更大的可能性。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一时期内,“用户”和“个体”的力量开始在互联网世界中变得越来越大。如果说过去的互联网世界中,信息的传播和分发更多是以“一对多”的形式完成的,到了这一时期后,整个线上的信息分发传播逻辑开始呈现为一种“一对多”和“多对多”并存的局面。

再具体来说,就是整个互联网世界中,意见领袖和大众舆论的力量,开始能够渐渐压过甚至引领传统媒体。

例如说,在这一时期内,开始发生了无数自下而上产生的网络热点事件,例如天涯论坛的镇坛神帖“北纬周公子大战易烨卿”,例如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胡戈恶搞电影《无极》

再例如在此期间多次由网友主导发起,进而完全影响了大众舆论导向的“人肉搜索”。

又例如说,在这一时期内,借由博客和无数网络社区的力量,诞生了国内的第一批“网红”,比如Ayawawa流氓燕木子李当年明月,美食界的文怡……

2. 运营的新要点:传播

于是,在这一时期内,整个互联网世界内获取用户的方式,又在开始悄然发生着一些改变——如果说此前2001-2005年这个阶段中,大家更加看重的是“对于关键渠道的占据和流量获取效率”的话,到了2005-2009这个时期内,大家更加关注的事情变成了“传播”。即,是否能够通过一些趣味性或是话题性的内容或事件策划,在整个互联网世界中借助博客、BBS、SNS等的力量,形成广泛的传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成为了线上推广和营销最受青睐的做法。

于是,在这段时间内,类似网络推手、事件营销、话题营销这样的一些职能也开始出现。

其中网络推手是一群很有意思的人,他们往往由早期很多中小论坛的管理员演变而来。整个过程大体是这样的——

  1. 人人都知道,一个论坛,一旦有了人气,各种小广告就会开始出现。这种小广告极其令人讨厌,且无孔不入,封也封不完,令各种论坛版主和管理员们非常头大。
  2. 直到有一天,有一部分版主和管理员们突然开窍了:这事干嘛非得封杀不可啊,哥几个联合起来,开个经纪公司之类的,谁想发广告直接找我们,我们负责给他们在论坛顶起来不得了?这个钱,赚得名正言顺无比自然。
  3. 再后来,各种不同论坛的版主们也都纷纷被整合起来,这批人就成了最早的网络营销团队,或者说是网络推手。

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许多网络红人和热点事件背后,从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从小月月事件到“别针换别墅”再到贾君鹏事件,其背后都少不了这群“推手”们的影子。

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内大量产品的“用户获取”,确实是更依赖于“传播”而非“推广投放”的。

而,在用户维系方面,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在“用户分级理论”,“用户数据挖掘”,乃至“KOL管理维系”方面,都有了更加成熟的一套逻辑和做法。这方面的佼佼者,当属猫扑、天涯、新浪等——其中,新浪在博客时代所攒下的无数名博和KOL资源,此后直接决定了新浪微博的快速崛起。

3. 从“封闭”到“开放”

此外,另有一个现象在此段时间内也是值得注意的——在这段窗口期内,整个互联网的大生态开始逐渐真正从“封闭”转为“开放”。具体来说,这体现在包括腾讯、豆瓣、开心网、天涯等等在内的诸多SNS和社交应用都开始构建自己的“开放平台”或是提供自己账号体系的“开放接口”,允许外部的第三方开发者调用自己的基本用户信息,并通过开放平台为自己来开发应用。

对开发者们而言,此举可以让他们获取用户和接触用户的成本更低。而对平台方而言,他们也通过此举加强了自己平台内部所提供的服务和内容,借此巩固了平台生态。印象中,开心网和人人网就曾依靠自己的开放平台获得过可观的用户增长。

反过头来,这种“借助对方的平台和用户资源开发一些小应用来更好获取流量与用户”的做法,也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获取用户”的思路。此后,无论在新浪微博,还是微信的生态中,我们都将会看到这一做法会大量普及开来。

2009-2013:微博时代与移动互联网大局下的运营

互联网用户体量:3.84亿-6.18亿

互联网代表产品:各类APP,微博,知乎,微信,团购

代表性运营工种:微博运营,社会化媒体营销,各类APP推广

从2009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的又一个关键性拐点开始到来。

2008年下半年,随着苹果发布iPhone3G以及宣布开放App store,以及Google旗下Android操作系统的发布,人们开始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来了

由那时开始至今,中国互联网开启了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的渐渐普及和“移动时代”的到来瞬间在互联网世界中开辟了一块全新的战场,它意味着原有的格局和用户习惯可能会被打破和重构,意味着人们的碎片时间也将开始可以被抢夺和占据,意味着N多全新的机会。

于是在这个时代,无数人凭借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期和自己开发的APP大获成功,从植物大战僵尸捕鱼达人,从大姨吗美柚,从辣妈帮宝宝树,从陌陌微信,均纷纷在这一时间窗口内崛起。

1. PC时代逻辑的重演

我们都曾记得,在PC时代,互联网世界中曾经先后有过一个“萌芽时代”和“流量驱动时代”。某种意义上,在2009-2013之间的这5年时间里,这两个时代在移动端被重现了。

最初,当移动时代刚刚兴起时,能够迅速流行和占据大家视野的,多是一些更加“轻快”的东西。典型例如一些工具、阅读类应用,又或是游戏,这一时期内,类似墨迹天气、汤姆猫以及大量杂志类APP等得到了大量普及。

然后,随着2011、2012年之后移动端用户的越来越多,加入移动战局的互联网公司也越来越多,曾经在PC端出现过的“流量时代”再一次在移动端出现了——大量应用商店先后出现并发展起来,成为了移动端的“流量入口”,并依靠着“流量分发”这样的生意赚得盆满钵满。

以及,各类围绕着移动端的流量截取和分发手段也开始层出不穷,类似移动广告联盟、积分墙、换量等等手段在移动端也渐渐普及和火热起来。

这一时期,围绕着以上这些APP推广手段,诞生了无数的新岗位和新工作机会,成为了这一时期“运营”工作的一类典型代表,行业俗称“APP推广运营”。

2. 前无古人的微博

以及,在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还诞生了一个庞然大物。这就是微博。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内测,此后2-3年时间内,凭借着自己此前在博客和门户时代积累下来的大量资源,以及微博本身“快速传播”式的产品机制,它以暴风般的速度席卷整个互联网,成为了互联网圈内最令人瞩目的产品——

在2010-2012年间的3年,从钟如九事件到动车事件,从“免费午餐”公益到拯救乞讨儿童再到明星娱乐八卦绯闻,在无数社会、娱乐重大事件中,微博都成为了第一舆论阵地,其信息传播发酵的能力和在重大事件发生,几乎让每一个传统媒体都黯然失色。

姚晨,这个当时只能够算得上二线明星的姑娘凭借着“玩微博”,竟然在短短3年内积累起来了超过1000万粉丝——这意味着,她的舆论话语权,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电视台。

“微博将可能改变一切。”这句最早从李开复说出的话,在那个时期内一度成为了几乎所有互联网界的共识。

在微博巨大的向心力面前,几乎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从论坛时代的意见领袖和娱乐明星,从企业、政府机关到商业领袖,几乎无一幸免。

而微博,也成为了这一时代最大的“流量”和“用户”聚集地。

由此,微博也给“运营”带来了新的可能。有很多敏锐的人发现,基于微博的生态和产品逻辑,你只要能够做好一些微博内容和用户互动的维系,你将可以在这里收获巨大的粉丝数和传播。以及,哪怕是同样做推广,通过微博来做推广可能要比其他渠道的广告投放要划算得多得多。

以及,微博的强互动和传播属性,也让它成为了诸多产品和品牌用于“维系用户”时的一个最佳选择。

于是,一类叫做“微博运营”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职能又出现了,它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另一“运营”类代表工种。

而在微博上,也渐渐诞生了一些诸如“冷笑话精选”、“魔鬼经济学”这样的“大号”,他们的经营者多是PC时代的那些草根站长们,他们对于互联网世界的风吹草动以及网民们的心理喜好有着天然的敏感,凭借着自己在微博早期时代的苦心经营,他们迅速成为了某种新的流量分发和推广渠道——但与传统的推广渠道不同的是,微博的推广这时候已经开始对于“推广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简而言之,哪怕你找了一个大号帮你推广,但如果你的推广内容得不到大量转发,那一样并无卵用。

3. 团购大战

此外,这一时期的互联网,发生过的另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就是“团购”的崛起与惨烈大战。

团购网站的出现,第一次开始试着把互联网与更多人们线下生活中的具体服务连接起来,也第一次把互联网世界中的战争从纯粹的“线上”拉到了“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但是,这还只是开端。

2013至今:连接一切的互联网与运营

互联网用户量:6.18亿-7.10亿

互联网代表产品:微信,各类O2O产品,滴滴出行,今日头条,罗辑思维等自媒体

代表性运营工种: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微博运营,社会化媒体营销,各类APP推广

进入到2013年之后,整个互联网世界的用户增速开始明显放缓——按照CNNIC的数据,从2013年到2016年的3年间,网民数量不过才增加了区区1亿人,成为了互联网在中国诞生迄今为止20年间用户增速最为缓慢的一段时间。

在任何一个市场内,当“绝对用户数量”的增长空间已经不那么明显,大家竞争和PK的重点就会开始调转方向,要么是开辟新的战场,要么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加“精细”,抢占用户使用和触碰频次更高的场景,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人们手中开始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帮助自己连接到互联网中的终端设备,这第一次让人们开始拥有了可以“连接一切”的可能性。

从这一时期开始,开始出现了所谓“互联网+”的说法,即让互联网可以连接到除了信息以外的更多事物,例如服务。

大约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国内互联网界出现了一波迅猛无比的O2O创业潮,一大批类似滴滴出行、美团这样的公司从中成长起来,成为新的估值百亿美元级别的巨头。

诸多O2O创业公司的出现,也真正全面把“运营”的竞争从线上拉到了线下,在这一时期内,由于竞争的激烈和用户时间、注意力等的逐渐稀缺,对于诸多O2O公司的用户获取,一维的“线上推广和传播”已经显著不管用,更常见的做法是线下地推+线上推广+PR传播等海陆空并行,唯有如此,才能起到更好的成效。

1. 运营升级

在这一时期,运营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开始更加紧密,也越来越需要更精密计算和规划过后的“策略”。因为越来越多的运营动作和手段开始需要通过产品来实现,而随着用户体量的增加和用户构成的复杂性,运营所拉来的用户也越来越会影响到一款产品的成长,因而,在“策略”和“节奏操盘”层面,运营也开始需要有更加精密细致的思考。

这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滴滴出行的发展和成长——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用户获取和用户维系,既有大量线下的“重动作”和与竞争对手间的惨烈PK,也涉及到大量线上的数据监测和产品形态、产品策略等的设计(如滴滴的红包派发、派单策略、滴米等用户激励措施等)。

由此,在这一时期内,互联网公司中对于“运营”的职能要求,再次升级和提高。

2. 微信的全面崛起

以及,这一时期内另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就是微信的全面崛起。

2012年,微信先后推出了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恰是这两个功能,加上“微信群”等即时多人互动等功能,让微信开始全面抢占包括微博等互联网产品在内的大量时间。

据数据称,微信在2016年下半年的日登录用户已经达到了5.7亿——这是一个足以甩开任何互联网产品十万八千里的数字。

于是,微信的朋友圈与微信公号,开始成为了更加备受青睐的“流量入口”,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微信公号运营与“微商”的出现。

再后来,因为在微博和微信公号中很多活动、内容维系等的执行逻辑高度相似,这两者在互联网圈中开始被人们放到一起,共同称之为“新媒体运营”,在微信兴起和“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时代里,这个职能开始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了互联网圈内最火热的职位。

3. 内容价值的回归

但,与任何一个新平台相似,在微信公号和朋友圈微商的“红利期”过去之后,微信公号也呈现出了内容高度同质化、阅读量逐渐走低的境况。为此,微信官方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包括“赞赏”、“原创内容保护”、“举报”等在内的措施,这些措施立竿见影,使得整个公众号逐渐从早年良莠不齐的“标题党”“段子内容”等逐渐升级,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生产者加入到微信公号的内容生态中来,加上用户品味的提升,这使得内容和创意越来越成为一个公众号好坏,以及能否获得更多转发和阅读量的重要准则。

进入到2016年后,随着用户的时间精力越来越稀缺,这一境况开始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量还依赖于打折促销广告等无营养内容支撑的微信公号开始越来越举步维艰,而拥有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公号则更加受到用户青睐。

这一时期,在整个互联网界和运营圈内,许多人都在高呼:内容的价值在回归

4. 社群运营的兴起

以及,在用户时间更稀缺、话语权更大以及时间更加碎片化的情况下,另一个概念也渐渐诞生了,那就是“社群运营”。

简单说,社群运营是一种“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将大量用户聚集到一起,通过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和“微信群”等工具来实现用户互动和维系”的一种做法。

相比起自己做一个APP或开发某个产品来说,“社群运营”最大的吸引力在于——

 

互联网运营的20年有哪些发展与演变?

 

  1. 它无须开发产品,因而启动成本可能更低;
  2. 如果做得好,它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借由微信群等方式聚合起来大量用户和流量,且这些用户和流量都是真实的;
  3. 因为“群组”本身的即时、强互动属性,如果社群经营得好,群内的用户在实现付费、注册等进一步行为转化时,往往将会拥有更高的转化率。

在国内互联网圈,最早尝试社群运营并小范围取得一定成就与成功的,包括罗辑思维秋叶等人,他们依靠低成本所获得的成功,也引来了无数人效仿和尝试。

但迄今为止,所谓“社群运营”,更多还只停留在某种概念上,更多人可能会倾向于通过“快速拉群聚合用户”的方式来短期获得流量和转化,但一个所谓“社群”的长期生命力,仍然需要建立在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供给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5. 今天的运营

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内,伴随着微信公号等的出现,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全面爆发,无论是用于实现“用户获取”还是“用户维系”的各种手段,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彼此之间交集也越来越多。

恰恰是在这段周期内,从张亮在知乎连载他的《从零开始做运营》开始,互联网圈内开始逐渐倾向于把运营按照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划分为所谓“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三大模块。

然而,如果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这三大模块之间仍然会出现大量交叉,这让“运营”对于更多圈外人甚至是行业新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高度抽象和模糊的事情。

结语

回溯整个互联网的20年,以及以上的诸多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所谓“运营”,其实是一种需要通过较为多样的手段和技能来更好实现“用户获取&用户付费”以及“更好实现已有用户的维系”这样两个目的的职能。

恰恰是因为在整个互联网世界中,围绕着这两个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实在太多太丰富,需要做的事情也太繁杂,我们才无法把这样的岗位用一个更加具体的词来描述,因而只能称其为“运营”。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运营”岗位的工作内容从来不是固定的,而往往会随着主流产品形态和整个互联网世界中信息分发和传播的逻辑而改变。

例如,当搜索和门户网站推荐位成为“流量入口”时,人们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让自己的网站在搜索结果页上排名更高,以及能够在门户网站中得到更多推荐;而当Web2.0时代到来后,人们又开始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进行“事件策划”,依靠论坛、社区等用户的声音和力量来助推自己获得更多关注;以及到了今天,人们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耗费在微信公号、知乎等地的关注和运营上,背后的逻辑也都是一样的——“流量”和“用户”在哪里,运营的关注点就在哪里。

因而,一名优秀的运营人必须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TA需要关注的,一定不止是具体的手段和技能,还需要思考大量表层现象之下的逻辑。

无论如何,任何时候,运营的目的都是更好实现“用户获取&用户付费”以及“更好实现已有用户的维系”这样两个导向,前者需要关注信息分发和传播的逻辑变化以及流量获取的成本,而后者则更加需要结合产品形态来关注随着用户体量呈不同变化时,该如何更好与作为一个群体的用户进行沟通与互动,较好的控制用户的预期、构成甚至是体验。

在这个层次来看,一个优秀的运营,必然是一个操盘者。

正如我们一再提到的,在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内容”和“用户个体”的价值正在不断崛起。这一态势,在2016年中整个互联网世界里“内容付费”、“知识变现”、“网红经济”等概念的火热已经可以证明。

也正如我在《运营之光》一书中提到的,在“产品高度同质化,创新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不同公司和产品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转向“运营”。并且,这样的竞争可能比拼的维度会更加丰富而立体,它可能既包括了传统的推广和获客,又包括了更加精细的用户维系,还包括了更偏务须的“品牌塑造”和“传播”。

这样的时代,对于“运营”从业者们的挑战将会更加巨大,当然,也必然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来源:三节课微信公众号(ID:sanjieke),作者黄有璨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热门评论

]]>
互联网运营到底是做什么的 http://buymuban.com/k3/758.html 缘起:

作为一个10年的职场老人,一直在金融行业兜兜转转。虽然目前供职于互金公司,但是部门和职责还是偏向于传统金融。自己的团队里面,也有专门的运营人员,所以想当然的认为“我当然理解运营”。而简历上,也舔着一张自以为是的脸写上了“x年互联网金融产品和运营经验”。

但等到真正跟互联网人对话的时候,才忽然意识到:我所说的运营,似乎跟人家说的运营,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闷头琢磨了几天以后,才忽然想到:查一下不就完了!于是我找到了三节课,有一个运营课程,看起来都是行业牛人的输出。抱着“用互联网逻辑体系和话语体系整理一下既有认知和经验”的自信心态,花了点钱,买了这个课——在这里必须插播一下三节课的推广:钱花的很多不错!百度搜索第一条蹦出来。点进去以后,文案也很好,所以顺利下单。就问一下:这样的操作,百度收了多少钱?

正题:第一周   互联网运营到底是干什么的

一   互联网运营是什么?

1 为产品传递价值

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而且只有一个。与产品配套的运营,就是要明确理解这个核心价值,然后使用相关的手段,将这个核心价值传递给用户。比如知乎,要让所有用户铭记在心的是“这个地方可以找到专业权威的知识点解读”。

2 打造生态

建立产品生态,并维护这个生态圈,形成用户贡献和消费产品内容的生态闭环。(这一条的理解限于字面,一时间想不起例子)

3 创造玩法

在已有的产品形态基础之上,用运营手段创造新的玩法,带来新的用户体验,从而加深用户对于产品的理解和感知。比如滴滴发起过年回家的拼车,让用户意识到不只是短途打车,长途用车也可以滴滴。

以上,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比较正式和专业的解读。其实也可以有一个更加通俗易懂的理解:一个产品,产品人员负责想出这个产品,技术人员负责做出这个产品,而运营人员则是负责用尽一切可用的办法、让这个产品被用户用起来,且持续用下去。

二 互联网运营做什么?

1 两个核心:获取用户,维系用户。

如上文所述,运营是为了让产品“被用起来”,且“被继续用下去”。那么相对应的,自然就是先要找来人,用这个产品,也就是获取用户;然后,想一些办法,让用户不抛弃不放弃,继续用下去,也就是所谓的维系用户。

获取用户方面,通常用的一些方式有三方渠道推广、病毒营销、活动开展、新媒体推广、广告投放、品牌传播投放等等;而维系用户方面,通常用的方式有客服维系、用户体系建设、用户激励、用户召回(这是什么意思?)、运营机制设计以及活动开展等。

2三个基本点:流量,转化,用户粘性。

流量:

那怎么获取用户呢?流量!

“流量”这个词一定不陌生,比如最常听到的“流量明星”。流量,就是人流量。线下的人流量很容易理解,周末的核心商圈总是很多人,这就是人流量很多。而线上的流量,实质一样,就是很多人来到这个地方、来看这个东西、来体验这个产品,把线下实体世界的事情搬到了线上的虚拟世界而已。

对应流量的,就是“引流”——把人流,引到你想让他们去的地方,让他们看到你想让他看到的东西。

转化:

接下来就是转化——人来了,也看了,也试用体验了,能不能“下单”才是关键。让被引导过来的人做一个“下单”的动作,就是转化成功了。“下单”,可以是真正的花钱买东西,当然也可以是同意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比如下载个APP,注册个用户,转发个活动通知,提供点原创内容,等等吧。

(简书产品同学出来看一下!编辑框就不能有个格式刷呀!)

用户粘性:

来看热闹的人被你成功转化成“下单”用户之后,你也不想让他转身就走、从此永别,对吧?所以接下来就要想办法让用户“粘上你”了。这就是用户粘性了。

引流和转化,属于获取用户;提高用户粘性,属于维系用户。

其中,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维系至关重要,与传统行业习惯于一锤子买卖的方式不同,互联网行业是希望长期维系客户的,也就是需要用户持续参与——因为可以产生用户参与价值。产品的盈利模式正式基于用户参与价值。

传统产品的价值=功能+体验。比如一个杯子,首先能喝水,其次你觉得喜欢,更喜欢用它喝水。

互联网产品的价值 =功能+体验+用户参与价值。多出来的这一部分,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

用户参与价值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用户使用产品带来的额外价值。比如广告,就是最明显的。一个论坛,仅仅因为用户数量够多,就可以通过买广告位赚钱。

第二层,用户之间互相创造和提供价值。这个也很好理解,比如微信群,比如知乎,比如各种论坛。用户之间本身就会互相沟通,互相产出。

第三层,用户认可产品,参与到产品的设计、改善和传播中。最典型代表就是小米米粉群体。产品的更新迭代是否是用户需要的、喜欢的,最好的信息来源当然是用户。如果一个产品能让用户乐于参与到“提需求”当中来,那自然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三 互联网运营怎么做?

1 基本流程

第一步,制定策略。

虽然各种新奇的玩法更容易抓人眼球,但那却并不是重点。玩法,只是手段而已。而策略,则是必须要先于玩法的。策略正确,玩法才能正确。

那么,怎么制定策略?

首先,评估产品所处的阶段

比如:刚上线?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用户?又或者是已经拥有了大量用户?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策略;

其次,评估产品的形态

工具类?社区类?平台类?不同形态,自然也是策略不同。

第三,评估当前的数据表现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关注到当前面临的问题,比如新用户少,又或者是用户来了却留不住。不同的数据分析结果,也是对应不同的策略选择。

第二步 分解指标、规划工作

做完了第一步,策略自然就选择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策略实施落地的过程了。这一环节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目标拆分

比如,3个月拉新100万用户。那么就要拆分到不同的用户来源渠道,比如广告投放带来30万,论坛经营带来20万,公号内容发布带来50万。

第二,争取相关资源,并进行分配

最直接的,都需要钱。所以要找老板申请钱,同时做好各个渠道的分配。比如申请来100万,广告投放花20万,论坛经营花30万,公号内容花50万。

第三步,执行落地,达成目标

策略有了,指标也分解好了,工作也规划分配好了,接下来就是分头行动,执行到位了。比如文案完成和发布,活动策划和落地等等。

第四步,检验数据,调整方向

事情做完了,要注意关注数据,并依据对数据的分析,来调整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比如花了20万投放的广告,结果只新增了10万用户;但是花了30万在论坛经营上,却来了50万用户。那么下一步,肯定是要缩减广告投放的支出,而增加论坛经营的投入。

2 职能分工

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工作一般会有以下职能分工:

内容运营:有专门的人去管理内容的产出和推荐,比如知乎这种内容型产品,这方面的工作就很重要。

活动运营:当产品的用户体量到达到了一定程度,做活动就是常规性的维系工作了,比如淘宝每年都有双11,京东也开始每年都有618。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针对性的活动运营,比如针对拉新的,针对提高用户活跃度的。

渠道推广运营:比如最常见的,各个app应用商店的app推广。这就需要专门做BD的人负责了,要对自己有多少渠道资源以及每个渠道的最新活动都很清楚。更进一步,渠道推广做的好,需要对各个渠道的流量构成、来源、产出等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且有能力负责。

用户运营:比如还是知乎,会有很很多出产内容的大V,那么就需要专门有团队去负责对接和维护这些大v们。

以上四个,是通常所说的互联网运营中比较主要的四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新媒体运营、社区运营以及产品运营等。

作为一个成熟的互联网企业,运营工作的职能分工通常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于初创期的互联网企业,更常见的是一人身兼数职,写文案、写软文、做活动、联系渠道合作、管理维系用户等,要全面开火。当然会很累,但是也更容易成长为多面手,不是吗?所以,辛苦还是值得的。

四 互联网运营与其他工种的区分是什么?

运营vs产品:

产品负责生,运营负责养。

产品通常是面向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一个长期的产品价值,这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力所在,所以需要稳定持久的。

而运营则更多是面向用户,为用户创造短期价值,所以要求及时刺激。

但是,产品的长期价值是需要用户慢慢发现和感知的,需要借助用户的长期反馈来迭代完成。可是用户通常是没有耐心的,所以这时候就需要运营来创造一些短期价值,来刺激吸引和留住用户,最典型的比如发优惠券。当然了,如果一个产品的长期价值始终立不住,那么运营再厉害,也难以长期维持。

而当产品的长期价值已经稳定,用户已经准确感知到之后,这时候也需要运营帮助把这个价值准确的包装好,然后传递给客户。

所以说,产品和运营实际上是不能分家的。虽然经常想杀了对方,但是切记也一定要告诉自己去爱对方。

运营vs市场:

市场部的工作,通常更加侧重于品牌传播和公关,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市场中建立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对最后成交结果的影响通常不太显性,但是有时候却是决定性的。

而运营部的工作,则是侧重在让用户认可价值、进而做出购买决策、并且后期继续维持使用。这可以理解为前面所说的转化和用户粘性问题。

运营vs研发:

额……这个其实不用多说了吧…再好的运营点子,总要借助于IT同学们给做出来。所以,跟研发部门搞好关系,让那些程序猿们愿意给你干活,这比较重要。比如,如果你懂一点技术,IT的哥哥们可能会把你当知己,乐于听你派遣;再比如,需求靠谱一点,让IT同学们能做到;还有,挺重要的一点,不!要!改!需!求!所以就要一开始想清楚和细致再提需求。

五 互联网运营这个行业的发展路径是怎样?

了解了互联网运营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以及跟其他工种的区分以后,该说一下运营这条路上的发展前景了。(下次再写)

最后,一点有用的小技巧

始发于简书:海燕_80eb

]]>
白领辞职网上收废品获百万美元 欲打造二手淘宝 http://buymuban.com/k1/757.html   据《新闻晨报》报道,买了iPhone5,闲置的i-Phone4如何处理?是卖给路边小店,还是把它扔到抽屉里“睡大觉”?想象下面的场景:你泡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打开网页,轻点鼠标下单,2小时后,一名快递员敲开你的家门,你把iPhone4交给他,他把一叠人民币交给你。

  事实上,这种把传统废品回收行业搬上网络的创业模式,已成为现实,还有一个时髦的名字——C2B(即顾客对商家)。孙文俊,曾是一名外企白领,辞职后,他做起了收废品的生意,创意在于利用网络收废品。就是这个点子他获得了百万美元的风投资金。昨日,他说,现在刚起步,自己最大的梦想,是打造中国二手数码回收的“淘宝网”。

  初次创业遇“滑铁卢”

  孙文俊创办的回收网站总部位于杨浦区创智天地。孙文俊曾是一家大型外企的白领,2007年,一则“别针换别墅”的故事给他很大的启示,中国有这么多人,如果每人拿一件闲置物品来交换,会是多么庞大的市场?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和搭档陈雪峰创办了一家易物网站。

  初次创业很快遭遇“滑铁卢”。孙文俊痛定思痛,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外国人喜欢交换闲置的东西,而中国人喜欢拿闲置的东西变现。

  投资重要但更看重团队

  孙文俊没有被失败击倒。2010年圣诞节,他成立爱回收网,从事专业的二手电子数码产品回收,把电子数码产品回收生意搬到网上并做成一个交易平台。

  在实际生活中,买东西,会货比三家;卖东西,自然也会价比三家。在网上回收电子产品如何让顾客价比三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孙文俊最终开发了一个竞价模式,即引入100多家回收商在网上展开竞价,出价最高的就能拿到产品,而总是低价的那些就会逐渐被淘汰,对于用户来说,得到的也是最高的价格。

  有了这个竞价过程,本来处于弱势的个人用户就变成了强势的一方。下单时,网页会自动筛选出价最高的商户反馈给用户。这个模式得到用户认可,每日订单数从刚开始的20单,发展到如今的三四百单。

  随着网站业务的不断发展,该网站的发展潜力也得到投资人认可。2011年10月,网站A轮获得晨兴创投百万美元级别的注资。目前,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向孙文俊抛出橄榄枝,表示有意参与B轮投资。

  说到梦想,孙文俊充满豪气,在他看来,在走向梦想的路上,真金白银的投资固然重要,但他更看重团队。“公司刚刚起步时,复旦大学不少学生来做兼职,毕业后他们都留在了公司。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不离不弃,同甘共苦。”他强调,“有团队,才能实现梦想”。 ]]>
SEO创业!成事三要素意愿、能力、资源 http://buymuban.com/k1/756.html 创业准备战役打响!成事三要素:意愿、能力、资源

SEO是创业,而且是新型产业创业。SEOER身为新型产业创业者,打拼十分不易,就犹如在黑暗里摸石子过河一样。因此前人的经验也就格外的重要,但是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一味模仿也是不行的。所谓“借鉴前人经验”,并非要走前人老路,而是从前人的成功模式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契机。所以小编也就在此深度剖析一个创业的代表人物:俞敏洪与他说过的成事三要素。

俞敏洪在8090后的创业者心中,绝对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他白手起家,成功成为新东方的掌门人。相信每一个创业者,绝对都有听过至少一场俞敏洪的演讲。俞敏洪前一段时间不避讳地大谈了自己成功的秘诀,也就是他说的成功三要素:意愿、能力与资源。这也是小编今天要深度分析的内容。

意愿胜过一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一颗杀敌制胜的心,又怎么能够挥的动手中的兵器。没有满腔热血与想要成功的意愿,又怎么能够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想要成功,成功的意愿胜过了一切。

其实这句话这样说非常的空乏,每个SEOER都会说,我想要成功啊我当然想要成功,谁不想要成功啊。可是当付出了很多都还没有得到回报,你真的能够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坚定不移地走自己最初决定走的路吗?因此,小编可以说,在这三点之中,意愿看起来最简单,其实却是最困难的。意愿这种东西太抽象了,随时可以有,随时可以没有。同时,她又太脆弱了,需要时间来坚定养护,又能被一点点困难击穿。

因此,想要浇灌出坚定的意愿之花,就需要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首先应该要搞清楚自己的意愿是什么,理想是什么。创业不是靠一时心血来潮灵光大盛,而是要有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愿望后,再不断拷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的梦想。想要成功,就需要明白自己志在何方。等内心的想法真正坚定后,再不停加深自己的意愿。如何加深自己的意愿呢?有很多方法,比如多了解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多和这个领域的人接触,都是加深自己成功意愿的好方法,有了想要创业的意愿、想要成功的意愿,才有成功的可能。

能力是成功的基础:力所能迨,必不轻辞。

对于创业者,特别是独立创业者来说,能力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资金可以筹措,信息可以收集,但是个人能力确实一个实实在在打不得半点折扣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那么绝对胜任不了创业的重担。没有能力一切都是空谈,让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担当大任,必定导致十分“杯具”的后果。能力和知识又不太一样,比如说赵括,比如说马谡,都是非常有知识的人,但是能力就不好说了。这个在SEOER中也是一样的,一个SEOER也许并不需要十分具有技术知识,但是能力却是半点都不能欠缺的。就像马云说的,我一点都不懂技术,所以我也不去指手画脚,好好做服务。SEOER的技术也许可以欠缺,但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半点不能欠缺。SEOER在创业前需要好好评估自己,是不是具备这样的能力。

如果有这个能力当然好,如果有这个能力的话,那么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就不能够偷懒,要做到最好,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的高要求。用户的口味没有最挑剔只有更挑剔,因此SEOER也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与个人素质。没有能力的话,难道就这样放弃梦想吗?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梦想也需要缓一缓,磨刀不误砍柴工,先锻炼好了自己,再去风雨中接受拍打吧。

资源是搭建成功大厦的砖瓦

如果意愿够强,能力足够,那么就可以着手准备创业事宜了。想要创业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资源。如果没有把一个行业信息收集了解透彻,手边没有足够的资源,想要成功也是不可能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成功就需要有可以“煮成饭的米”。第一个是技术,如果SEOER本身技术不行没关系,技术人员需要配备。其次是资金,如果没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当然所有一切都免谈。再次是信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信息了解不足,肯定会血本无归。话虽如此,但是也要能够把握机会,不能够畏畏缩缩,像小脚女人一样。

对俞敏洪的成事三要素,小编就介绍到此。总之,想要成功,并不是那么简单,也不是那么困难。但是心里没数,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那么面临失败是肯定的。俞敏洪的成事三要素,虽然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但是相信想要进入SEO行业的SEOER看了,一定能够有所收获,重新审视自己,更加谨慎入行,更快走入成功的黄金大道。

]]>